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
厌学的原因
1、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枯燥及压力大。
2、由于受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好学生成绩一旦下降,他们身上的那种光环就开始暗淡,迎接他们的就是老师和家长的质问以及同学们的嘲笑。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多因为不能接受这一事实而选择离家出走。
厌学的对策
1、要从源头抓起,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他自己努力奋斗,充满内需力的去学习。
2、创造一个开明,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让亲子关系变得很糟糕,遇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不可预见,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家长,从而做孩子的引导者,引路人。
3、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不要小看读书的力量,读好书好读书,热爱书,它会使生活变得舒畅愉快,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别人和自己。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他肯定就不会厌学。
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倘若这种体验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留,会沉积固化为不良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终生。当前初中生厌学原因很多,但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受校内外学习环境与自身因素的影响。
既包括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法、家长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又包括自身心理各项发展水平不高的内部因素。学生并不是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而是认为家长、教师、学校的做法不好,致使他们降低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防范初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创设情境
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其途径可表示为:提出与学生己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举出反例—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2、鼓励好奇与探索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设法鼓励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学生尽量鼓励肯定,即使对其不恰当的思想和行为,也应以保护其好奇心为原则。
3、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感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要寓教于乐,把学习和完成实际活动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从教学经验与调查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微机、实验,英语听力等实践活动课,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在实践中学。
原因:
1、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即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态度问题,学生的学习当然存在成功与失败,但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往往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经常看到的是学习中的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希望,这时就会降低学习热情,丧失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的自信心。
2、期待与诱发的阻断的心理动因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就感强的学生,认为自己满足教师的学习期待后会得到来自于教师的肯定评价,因而他们便会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3、意义障碍与逆反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青少年头脑中己形成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成人某些要求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甚至对知识和要求有心理抗拒,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动机,常在教学中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于他们身上。
对策:
1、创设情境
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其途径可表示为:提出与学生己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举出反例—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2、鼓励好奇与探索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设法鼓励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学生尽量鼓励肯定,即使对其不恰当的思想和行为,也应以保护其好奇心为原则。
3、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感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首先要寓教于乐,把学习和完成实际活动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从教学经验与调查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微机、实验,英语听力等实践活动课,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在实践中学。
“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相结合,就会使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其次要提高“给”的艺术,教给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能保持下来。
4、学生要有正确对待失败的心态
学生应认识到,学业的暂时失败,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学习,长期的连续的成功会和长期的连续的失败一样对学习不利,因为一直成功的学生自己心中有种暗示。
以后不用继续努力照样能成功,渐渐地学习动力会慢慢变弱,学习成绩降下来,学生还会想不通,此时若再加上其他的个性因素,就有可能厌学。
5、利用兴趣迁移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学生若对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有强烈的内在动机,那么就可以采取把这种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方式使其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
本视频主要讲述了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并且提供了几个方法去帮助孩子改正厌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