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评论秦代文学的话出自谁?
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而且评价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牛在哪里?值得鲁迅先生给了这么高的评价。
《谏逐客书》实际上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相当于现在的政论文章。历史上与之相提并论有名的政论文章,如: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五代十国王朴的《平边策》等都是名篇。
鲁迅却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他的特殊之处在哪呢?要知道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纸张,经过那么多的埃,先秦的文章保留得并不齐全,史料的角度而言,李斯的《谏逐客书》完整保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加上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词句优美,寓理于事,论证详细,最关键的是,本文能真正说服秦始皇,让他做出了改变历史的正确决定,其本身非常了不起的!
从文学意义上而言本文以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事理,词韵相当华美,理气特别充足,逻辑无比严谨,有战国纵横说辞那样的犀利,也又有汉代辞赋的华丽。
承上启下两个时代,处于春秋战国先秦与两汉的历史位置是交替的。其文学意义不言而喻。
从史学意义上来说
《谏逐客书》针砭时弊直接说明了的利弊,让始皇回心转意、拨乱反正,能不顾帝王面子而收回成命,作出了他一生中极为正确的决定,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先秦第一鸿文,一点都不夸张。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本来只是一个小吏,但李斯学问极高, 且不安于现状,他信奉“时势造英雄”的理念,认为“环境”决定人的思路和出路,我们熟知李斯的“老鼠哲学”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甘平淡的李斯辞去小吏的职位,走遍天下,寻找发达的机会,如我们去“北上广深”一样。
李斯拜在荀子门下学到帝王之术。原本追逐名利是李斯发愤图强的原动力,而且天资聪颖、加上动力十足,李斯在荀子门下学习成绩很好。荀子推荐他到楚国春申君门下做门客。但李斯却确选择去秦国一展抱负。
李斯到了秦国投身于吕不韦门下,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很快李斯就获得吕不韦的青睐,于是十八点为被引荐给秦始皇,从此开启了他谋臣生活。
李斯献给秦始皇一个离间计的战略建议,即“以利益、金钱分化离间六国君臣”,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
但是,李斯他不是秦国,他是一个“外籍人士”,这种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中是很敏感的。
战国时代,虽然天下游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奔走于各国之间。各国统治者心里,“本土”和“外籍”的区别之心还是一直存在的。
公元前246年,六国眼见秦国大势渐起,不甘坐以待毙,于是为了削弱或分化、消耗或拖累秦国国力而绞尽脑汁。
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修筑了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本想以此来耗费秦国的国力。后来被秦国察觉了。秦王非常生气,当场便要处死郑国。而郑国淡淡地说: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始皇冷静了下来,没有杀死郑国,并让他完结了此项工程。
这件事却被那些因为外地人入秦,自己权势受到影响的秦国贵族们,对秦王进行离间,说外来人入秦都是为了灭秦的,应该把他们赶走。
秦王稀里糊涂接受了这些人的意见,下令赶走所有外乡人,李斯也是被驱赶的人之一。
也正是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李斯一方面为了秦国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保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写下千古留名的《谏逐客书》交给了秦王。《谏逐客书》就是这样一篇应景、应时的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