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揽权却在盛年期禅位,宋高宗赵构怎么会如此作为?
南宋时期最初的三帝都有一个相似的结局,就是都不患象其他帝王一样死后进行权力交接,而是在生前就退居太上皇,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1.提早退位赵构年轻时并非“胆小如鼠”,而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年,他才华横溢,博学多识,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不仅如此,就胆量而言,赵构的胆量更是不同凡响。或许是少年时的英勇在长大后逐渐消失,或许是金兵的凶残残暴彻底击垮了赵构的信心,在赵构即位为帝,建立南宋之后,他对金兵的侵略就一直是委曲求全。
赵构之所以选择提早退位,其实是因为害怕强悍的金兵。尽管赵构年轻时比较勇敢,那时候也只是“初生牛犊”而已。见过金国的强悍兵马,见过金人的勇猛善战,赵构心中那一丝豪气早已消失无踪。
总之,赵构的父亲,哥哥,还有一大批亲戚朋友,都曾经被金兵俘虏,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所以对于如今这位皇帝,赵构确实很珍惜,基本上已经到了贪生怕死的地步。
2.不断逃亡事实上,在宋朝被金朝压制的那个时期,他的生死存亡的逃亡经历,让宋高宗深知,皇帝虽显赫,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目标,一旦遇上危机,皇帝的身份便成了累赘,在逃亡过程中十分扎眼。假如当太上皇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关注会减少,逃命就会更容易,更安全。
因此,对赵构来说,面子这种东西远不像生命那么重要,只要自己能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也不算什么大事。说白了赵构有孝宗这样一个稍微比较靠谱的接班人,禅位后既可以自由地逃跑,又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还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他还赖在龙椅上干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