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所讲的三民主义,是代表三类民众的主义吗?
在很多反映近代历史的电视剧中,常会有人提起“三民主义”这个词,而且往往会把它与孙中山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但是“三民”这个词汇实在不是很好理解。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个词叫“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四类民众。那么,三民主义是否就是代表三类民众的主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代表的是哪三类人呢?
其实,三民主义只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合称,因为三者的名字里都有“民”字,所以简称为三民主义,不是代表三类民众的意思。孙中山之所以会把民族、民权和民生放在一起,作为主张提出,是由清末的社会局势决定的。
清朝末年,我国多次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还割让了大量土地。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我国面临被瓜分和奴役的局面,而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基本持屈从的态度,对内却继续加强剥削和压迫。
当时的有志之士希望能够改变祖国贫弱的局面,推翻封建政府,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因此把救国与反清结合起来,倡导民族独立和解放,这就是民族主义。
其次,他们反对封建帝制,提倡共和制度,强调建立“人民的国家”,这就是民权主义。
最后,他们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时还要求限制资本的过度扩张,保障劳动人民的生活,这就是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组合在一起的三民主义,实际是一套吸取了西方先进观念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清政府被推翻后,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获得推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在民生主义中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
总结:三民主义确实存在一些历史局限,如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方面,它就表现得不够彻底。但是,三民主义是我国当时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清朝末年我国最先进的革命纲领与建设纲领,在反对清王朝的斗争中起到过积极作用,所以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