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在有几大党派,分别是什么
展开全部
英国主要有三大政党,分别是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当选新领袖。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反对进行英欧关系公投。2010年5月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置,首次成为执政党。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当选新领袖。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反对进行英欧关系公投。2010年5月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置,首次成为执政党。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展开全部
英国保守党
前身为托利党,1833年改为现名1912年国家统一党与之合并,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渐变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自由党联合组阁。1924年后,与工党轮流执政。1945年7月大选前,除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由工党两度短期执政外,保守党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或作为联合政府的最大政党。但在1945年以后到1979年,除了1951~1964年和1970~1974年执政外,均处于反对党地位。1975年2月,M.H.撒切尔夫人当选党的领袖后,提出自力更生、自由企业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方针。1979年5月大选中,该党获得绝对多数议席,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和西欧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蝉联首相。1990年大选再次获胜。该党1979年执政后,进一步强调“反对国有制和社会主义集权,捍卫个人自由”这个传统的信条,改变了战后30多年历届政府实行的凯恩斯主义,推行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重现保守的传统特性。[保守党领袖M.H.撒切尔夫人任首相达11年多(1979年5月~1990年11月)] 保守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全国联盟和中央事务所组成。领袖权力很大,不受党的任何组织机构约束,执政时出任首相,在野时为反对党领袖。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员组成,并由它组织内阁或影子内阁。设置业务委员会(亦称1922年委员会)、后座议员委员会和督导会。全国联盟是保守党议会外的组织,它包括保守党年会、中央评议会、执行委员会、区组织机构和选区协会等。全国联盟只起讨论和建议作用,无权决定党的政策,其主要任务是在议会外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以扩大党的势力和影响。中央事务所是党的行政机构。另外,保守党还有卡尔登俱乐部、樱草俱乐部等外围组织。保守党从未公布过党员数,据估计,1945年有100万,1954年有 280万,1970年有225万,80年代以来约200万人。1990年起J.梅杰任领袖。
英国工党
1900年 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1906~1914年在议会中依附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战后,加入伯尔尼国际。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逐步取代了自由党。1918年 2月通过了由费边社创始人S.J.韦伯帮助起草的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 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 英国政党政治的起点
1979年,先后组织了 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 4次大选连遭失败。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并设副领袖;执政时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每届议会开始即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督导员。在野时,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党团活动。执政时,则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在议会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全国执行委员会、区域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党员数:1947年是 500万人,1957年是 660万人,1975年是650万人,1984年是622万人。领袖N.金诺克(1983年起)。
英国社会自由民主党
1988年 3月由自由党及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内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内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平衡,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以及环境、生态的保护;对外反对种族歧视,主张改善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强调维护和平,共同发展。有党员约10余万。领袖P.阿什当(1988年起)。
英国社会民主党
1981年 3月26日成立。创立人是从工党中分裂出来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参加者多数是公司经理、职员、企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私人开业者。主张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实行国营和私营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机会。1983年 9月,与自由党达成协议,结成竞选联盟。1987年大选失败后,联盟解体。1988年3 月该党分裂,多数人与自由党合并组成社会自由民主党,剩下约 3万成员继续使用社会民主党的名称。新的社民党把核威慑防务、社会市场经济和议会选举比例代表制作为主旨政策。领袖D.A.欧文(1983年起)。
英国共产党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颠社会党、社会主义工党和南威尔士共产主义者委员会合并组成。成立后即加入第三国际,成为第三国际的英国支部。1936年,组织英国支队赴西班牙参加反对F.佛朗哥的战争。随后,又开展了声援中国抗日战争和反对A.N.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要求同苏联结成和平同盟的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力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和推动早日开辟第二战场,党的力量有很大发展,1942年党员人数一度增至 5.6万人。战后党的力量不断下降。1947年提出英国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英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951年公布第一个和平过渡纲领《英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宣布英国可以通过将议会改造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机构并建立人民政府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1977年,部分党员因不同意党的路线而退党,另立英国新共产党。1988年 9月,英共发表了《面向未来》的文件,主张放弃旧有形式的“阶级斗争”,以适应消费和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秩序”。英共每两年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组织机构分为全国执委会、地区委员会和支部三级。1988年有党员约9700余人。党的总书记N.坦普尔(1990年起)。中央机关报为《晨星报》(日报);理论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月刊)。
前身为托利党,1833年改为现名1912年国家统一党与之合并,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渐变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自由党联合组阁。1924年后,与工党轮流执政。1945年7月大选前,除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由工党两度短期执政外,保守党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或作为联合政府的最大政党。但在1945年以后到1979年,除了1951~1964年和1970~1974年执政外,均处于反对党地位。1975年2月,M.H.撒切尔夫人当选党的领袖后,提出自力更生、自由企业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方针。1979年5月大选中,该党获得绝对多数议席,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和西欧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蝉联首相。1990年大选再次获胜。该党1979年执政后,进一步强调“反对国有制和社会主义集权,捍卫个人自由”这个传统的信条,改变了战后30多年历届政府实行的凯恩斯主义,推行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重现保守的传统特性。[保守党领袖M.H.撒切尔夫人任首相达11年多(1979年5月~1990年11月)] 保守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全国联盟和中央事务所组成。领袖权力很大,不受党的任何组织机构约束,执政时出任首相,在野时为反对党领袖。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员组成,并由它组织内阁或影子内阁。设置业务委员会(亦称1922年委员会)、后座议员委员会和督导会。全国联盟是保守党议会外的组织,它包括保守党年会、中央评议会、执行委员会、区组织机构和选区协会等。全国联盟只起讨论和建议作用,无权决定党的政策,其主要任务是在议会外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以扩大党的势力和影响。中央事务所是党的行政机构。另外,保守党还有卡尔登俱乐部、樱草俱乐部等外围组织。保守党从未公布过党员数,据估计,1945年有100万,1954年有 280万,1970年有225万,80年代以来约200万人。1990年起J.梅杰任领袖。
英国工党
1900年 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1906~1914年在议会中依附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战后,加入伯尔尼国际。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逐步取代了自由党。1918年 2月通过了由费边社创始人S.J.韦伯帮助起草的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 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 英国政党政治的起点
1979年,先后组织了 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 4次大选连遭失败。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并设副领袖;执政时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每届议会开始即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督导员。在野时,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党团活动。执政时,则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在议会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全国执行委员会、区域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党员数:1947年是 500万人,1957年是 660万人,1975年是650万人,1984年是622万人。领袖N.金诺克(1983年起)。
英国社会自由民主党
1988年 3月由自由党及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内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内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平衡,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以及环境、生态的保护;对外反对种族歧视,主张改善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强调维护和平,共同发展。有党员约10余万。领袖P.阿什当(1988年起)。
英国社会民主党
1981年 3月26日成立。创立人是从工党中分裂出来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参加者多数是公司经理、职员、企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私人开业者。主张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实行国营和私营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机会。1983年 9月,与自由党达成协议,结成竞选联盟。1987年大选失败后,联盟解体。1988年3 月该党分裂,多数人与自由党合并组成社会自由民主党,剩下约 3万成员继续使用社会民主党的名称。新的社民党把核威慑防务、社会市场经济和议会选举比例代表制作为主旨政策。领袖D.A.欧文(1983年起)。
英国共产党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颠社会党、社会主义工党和南威尔士共产主义者委员会合并组成。成立后即加入第三国际,成为第三国际的英国支部。1936年,组织英国支队赴西班牙参加反对F.佛朗哥的战争。随后,又开展了声援中国抗日战争和反对A.N.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要求同苏联结成和平同盟的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力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和推动早日开辟第二战场,党的力量有很大发展,1942年党员人数一度增至 5.6万人。战后党的力量不断下降。1947年提出英国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英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951年公布第一个和平过渡纲领《英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宣布英国可以通过将议会改造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机构并建立人民政府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1977年,部分党员因不同意党的路线而退党,另立英国新共产党。1988年 9月,英共发表了《面向未来》的文件,主张放弃旧有形式的“阶级斗争”,以适应消费和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秩序”。英共每两年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组织机构分为全国执委会、地区委员会和支部三级。1988年有党员约9700余人。党的总书记N.坦普尔(1990年起)。中央机关报为《晨星报》(日报);理论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月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共有5大党派 分别是:保守党 工党 社会自由民主党 社会民主党 共产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英国好像有保守党跟民主党两大党派,他们是每届轮流参与英国首相竞选与执政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