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06-01 · TA获得超过513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3万
展开全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 教学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一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 故事 ,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 童话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阅读、写 读后感 等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阅读情况实打实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阅读。

  3.赏识激趣法。教师要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要多多夸奖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热度。平时也要多举办一些“读书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给出色的学生一些奖励,由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给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是图书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书进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将教室装扮成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沉浸在书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挂上激励学生多读书的 名言 ,让教室中充满着 文化 的气息;还可以每一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阅读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就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和氛围打动,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学生的阅读步骤应该分为以下三点。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 文章 ,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单词。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在让他们默读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对段落分段,画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们读完之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一下当时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词语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的。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地阅读技巧,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我们应该遵循与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学会阅读的顺序,即一般应用程序类,第一次阅读初感觉文章的表明意义,第二次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隐含情感,第三次阅读评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等等。通过这样的阅读途径,学生也能自己进行阅读。

  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讲解精要的课堂内容,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总结 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课堂效率。

  2.渲染课堂气氛的方法

  2.1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语文课最怕的就是教师一个人把课堂时间全部占用,而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越来越低。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学习的时间。

  以课文《飞向月球》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东西,小学生对月球也充满了好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带头作用,然后再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月球上的事物进行猜测、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讲出自己的想象。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整个课堂显得自由活泼,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 和表达能力[2]。

  2.2 角色体验,点燃学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而且通过角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表演中逐渐对课文产生感情。

  《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传唱的神话 爱情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学生也可以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比如,当牛郎织女分别多年后,在鹊桥上相见后会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模拟相关的对话。

  笔者相信用这样的方法,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学

  小学教师要激发 儿童 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

  还有,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 经验 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在作业设计方面,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灵活性,还要体现统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是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这个工具艺术性的。

  4.艺术性创新教学

  当今的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大胆的疑问、无拘无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创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主体地位,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新,去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尽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是仍缺少学生本人的自学、自悟、自得。

  因此,教师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所以,创新性不仅仅赋予教学艺术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5.关爱和尊重学生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我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

  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6.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有什么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有什么样的教师可能就会培养出什么的学生。教师的素质与观念、能力同样会决定学生的素质、观念。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不断地与外界学习交流、合作,以达到更完美,更适合,更有效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改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教而教,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作为教师就应走出 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念更新,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三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

  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 提示语 后,读起来更过瘾。

  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

  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 语文学习 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

  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 短语 、 句子 ,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 说说 ,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

  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

  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 成语 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

  “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

  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四

  一、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准确运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充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准确掌握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不能给他们带来错误的认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能深刻、精准地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讲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别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为动词,不要未经查证与核实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种花生”,造成错误性的理论。另外,还要注意语句的正确使用。

  如“对于这个同学的看法,有的学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有两种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对前边同学的看法认为是对的,还是对后边学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认为是对的呢?这就是一种歧义句,但是小学生还学不到语法这一块知识,如果教师表达的模棱两可,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准确地运用语言,说出的语句是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困惑或是错误的学习。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要抓住重点,突显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知识,真正达到以简驾繁、以少胜多的境界。

  二、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内容繁多,可以说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从古今到中外无所不有。所以,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对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还是陌生且难以理解的。这个时候就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奇妙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形象生动地传输、再现知识的原理和物体原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知识,从而加快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速度。同时,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学习重点、难点。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个限制,它能将抽象的课文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动画,将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有几个动词的排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这样一段话:“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这句话当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既不知道这些词的表现形式,也不知道该如果使用,这时候我就运用了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把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整个过程制作成了flash动画,重点强调了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对的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目标后方赶上,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目标物体身边。

  他们看完了这个动画,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就会留在脑海里,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活动场所,使每个学生在学到知识之后还能再传播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还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让组员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时再分享给其他同学。这个环节既有竞赛意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经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参与到探讨中来,给出积极的建议。

  四、课外的发现

  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热爱生活,让学生从现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仔细观察路上的路标、商店牌匾,记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家长,如果你发现哪家的牌匾写了错别字,老师会有奖励。留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