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有感
春,一个多么美好的名词,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她是多少诗人、词客的宠儿,赢得了多少爱慕与称赞。她已经成了希望与美好的代名词,即使是对春没有深刻理解的人,一旦听到这个字都会心生欢喜。
我也写了几篇文章用来赞美故乡的春。然而凡是经历过北方之春的人,或多或少都显得不是怎样的兴奋。从我以往的生活经验来看,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并不如何让人心动,反而有着许多令人惆怅的记忆。
丰子恺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有过非常贴切的描述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你瞧,这才是真正的北方的早春,我看到以后一下子感同身受。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春,甚至连这“枯枝一般的梅花”都没有,从来都是漫天黄土,干枯的树枝就像已经死掉一般,一条条干草像针一样直指着天空,一阵寒风吹来随风摇摆,互相碰撞发出令人绝望的声响。
暮春之前的春,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对于 “从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如果先年收成不好,恰恰这个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有些人家甚至面临断粮的困境。这时候万物一片死寂,有时连野菜都没得挖。这种情形从民间谚语可见一斑“正蛇二鼠三牛走”,对于这时候生出的男孩子都被视作不吉利的表现,明显没有诸如浪漫美好的感觉。
北方的春还在于她的“一天三变脸”,也即一日之间乍暖乍寒,明明早晨冷得像冬天,中午确热得让人难受。有的时候气温突降,达到零下也是常见,让人饱受“春寒料峭”的滋味。这时候我的老乡们,没有赏尽群芳的闲情逸致,反而整天担心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有时也能让果树及庄稼颗粒无收。
而天气也是忽晴忽雨,今天去城里开会,眼见着太阳挂在天上,一会儿便见一片乌云压顶,一场透心凉的“春雨”倾泻而下,让人猝不及防。可见“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实存在的,正所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而早春的美景,也是隐没难寻的,只有用心寻找才可以发现,如干草下面已经发芽的新草,偶尔点缀于路边杂草中的小花,有时经过一把大火,他们才会展现出来,显得格外的绿。可见,古人所畏的“寻春”用得非常贴切。所以关于春寒、春困、春愁、春怨的说法也不胜枚举。正应了丰子恺先生的那句话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这种糟糕的状态,一直要延续到清明节之后。就拿刚过完的清明来说,下了几天的雨,断断续续,淅淅沥沥,气温都下降了许多。看朋友圈同事回娘家探亲,关山雪花大如席,漫山遍野,胜似寒冬腊月,真有“行人欲断魂”的感觉。
北方的春,只有等到暮春开始,才显得让人愉快。从气候上来说,气温逐渐由寒变暖,那种乍寒乍暖、时晴时雨的状态变得少见起来,方才真正感受到冬去春来的感觉。从景色上来说,成片的绿草铺满田野与山川,各种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不用我们费心寻找,春天的感觉迎面扑来,慰人心目。
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春,漫山遍野可见,不像各种娇贵的花朵,只存在于达官显贵的私人庄园,所以丰先生说“ 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 ”
这种景象在早春却是看不到的,必须到了暮春时分,枯败之气尽去,才有真正的青山绿野,一年的美景,无过于此时了。而此时春之将去,让人不胜惆怅,诗人骚客们开始留春、惜春、送春、伤春。
虽然如此,也不会影响大家赞美春的热情,虽然从早春到暮春之前,在生活与感受上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但这种默察花柳萌动,静观天地回春的感觉,让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说,在国人眼中,春是精神的、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