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都要读四书五经?现代人为何读的少了?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本来是六经。但《乐》经到最后亡佚了,所以只剩下五经。四书最早是由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编纂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子给《大学》、《中庸》做集注。给《论语》、《孟子》做章句。将这四部经典合在一起刊印。并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在明清以来的科举考试中,以八股文为考察形式。而考查内容主要在四书里面。尤其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为了科举考试能够考得上,但凡读书人都是要读四书五经的,不但要读,而且要读的很熟练。基本上举子们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而且封建正统文化,就是以程朱理学为主。读书人也好。封建皇帝与官员也罢,几乎人人都要读四书的。因为四书里面的内容都是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除此之外又讲了许多安身立命的哲学道理。宋代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知天下。也就是说,读了《论语》才晓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四书五经发展到后来成为十三经。古代对文化典籍的分类是经史子集。经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读书必须要读经。读完经之后,才可以去去其他的。一切读书活动都是以宗经为主。
世殊时异,进入现代社会,科举考试废除了。再也不要读书人读四书五经了。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对传统典籍的认识有了变化,不会再人人去读了。而是有兴趣的专门研究四书五经的学者去读。但现在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读四书五经的人正在变多。(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