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代码是多少?
内蒙古大学代码是1012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内蒙古大学简称“内大”,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教育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高校、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历史
1956年3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内蒙古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任筹委会主任。
1957年10月7日,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来自区内外各高校的154名教师和340名各民族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同月14日,学校举行建校典礼。
1960年1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办公,最后并入内蒙古大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月初,贴出了第一批大字报。学校各项工作先后陷入停顿状态。
1978年2月17日,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5年3月25日,内蒙古大学夜大学(管理干部专修科、实验技术专修科)开始上课。
2019年,学校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同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95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286人,教授276人、副教授462人;校本部有教学科研人员112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占75.73%,教授262人、副教授396人。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9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2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44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88人。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4个、教学团队26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学科建设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1个学院、交通学院和满洲里学院,开办本科专业95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8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金融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蒙古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表演。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数学与应用数学。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蒙古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音乐表演、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汉语言文学、日语、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汽车运输技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历史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闻学、自动化、应用化学、行政管理、艺术设计、表演、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应用物理学、环境科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绘画、电子商务、俄语、旅游管理、民族学、编辑出版学、金融学、交通运输。
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哲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生态学。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日语、历史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生态学、通信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态学。
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中国史。
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学、无机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民族学、民商法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艺术学、行政管理、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术科研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验室1个、国家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自治区民委共建基地1个、自治区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创新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6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校级研究机构38个。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共完成理工科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546项、新获批立项60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自然科学重大重点项目68项。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项目805项、新获批867项。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5项;共获准人文社科类项目122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重点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3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86项(其中,一等奖17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合作交流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中国(境)外的1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培养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国、俄罗斯、韩国、日本、老挝、泰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乌克兰、卢森堡、英国、西班牙、尼日利亚、卢旺达、多哥等26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近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