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后日本为什么仍保留天皇制?
战后象征天皇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统治机构的连续性,思想、心理、传统权威意识的连续性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天皇和皇室自身努力树立“大众天皇制”的形象,统治集团从政治利益的需要出发不断加强和恢复天皇的地位与权威,国民中间仍潜藏着对天皇制的传统感情。
二战后,盟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10月4日发布自由指令,拉开了从思想意识领域清除天皇神化意识的序幕,强调了取消对政治、宗教自由的限制。
鉴于盟军总司令部和日本国民的意志,裕仁天皇于1946年1月1日向国民发布《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为现世神”,确定了自己“人”的地位。表面看这是否定了天皇的神性,但实际上该诏书却非常巧妙地维持了天皇的神性,维护了天皇是“神裔”的观念。
时至今日再次“扶起”天皇的进程仍在继续
1989年1月8日,昭和天皇死去。皇太子明仁即位时举行了与历代天皇所举行的即位仪式基本相同的剑玺承继仪式,这是一种表示新天皇是从天照大神以来万世一系的正统天皇的仪式。
1990年11月,又举行了“即位之礼”和“大尝祭”。前者是以神话传说中天照大神的曾孙神武天皇征服统一全国后,第一次即任天皇之位时所举行的仪式为主体的仪式;后者则是为了使新天皇与天照大神的灵魂一体化,是历代天皇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这些作为国家的公事举行的活动,不再是天皇家的私事了——明仁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这种神的权威为国家所承认,已成为现代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精神上的主要支柱。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军网-日本战败后其天皇制是怎么“被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