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历史人物的生存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历史性作用的人物。以下是我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历史人物 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人物作文1
他是京剧舞台上奸诈的白脸反面角色;他在官渡之战以十万精兵大破袁绍八十万大军;他又在赤壁一战中率领七十万水陆联军败给了孙刘五万铁甲;他与其子创立了流传千年的建安文风。他,就是曹操,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翻开各种文献,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三国演义》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残暴的乱臣贼子;《三国志》中对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还算客观。但纵观古今三国名著,对曹操的口诛笔伐总是大有人在。
而事实上,曹操本人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戏剧中有许多对曹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论。在我以为,这些评论大多都是一面之词,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对历史不负责任。历史是需要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评价的,且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穿越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回想起曹操传奇的一生,我们不得不用“乱世枭雄”来形容这位杰出的人物。
曹操从汉末黄巾军起义时初露锋芒,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天下诸侯讨伐奸贼董卓,董卓死后,他独立发展壮大,戎马生涯,终于在多年征战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208年,曹操任朝廷丞相,从此开始了他操控汉室,掌控天下大权的政治生涯。之后,他经历了官渡之战的完胜和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的失利。可谓戎马一生,起起伏伏。曹操本人也于220年杀死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华佗后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创立了建安文风,他的《观沧海》《蒿里行》流传千年。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论曹操,因为我不能只用几个简单而平凡的词句来形容这位复杂而又非凡的人物。也许用悲壮一词来形容曹操的一生是贴切的。历史曾跟他开过一个残忍的玩笑,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称帝,但是曹丕体弱多病,登基后没有在位多久便病逝。他病逝后,其子曹睿即位,但他的命运几乎与其父如出一辙。最具戏剧色彩的是曹睿之子曹芳,登基后被司马家族控制,和当年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一样,只不过人物换了!若曹操在天有灵,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曹魏被奸人当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释然,因为他当初也是从这一步才壮大自己的实力走向成功的。
评价曹操,我们不能忽略他为中国历史进程所做的贡献,当他兵败赤壁后盘踞在北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那一时期我国北方得到了发展。同时,他也为日后中国版图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想说的是,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用好与坏这两个词来分辨。我不否认曹操曾犯下的一些罪行,但我们要看到他的性格、思想。不论他出于什么目的,他致力于实现的是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乱世局面。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
搁下笔,夕阳映衬下的窗外,一个蓄着长胡须,身着紫色长袍的老人,仿佛从天边飘来,高声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历史人物作文2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 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历史人物作文3
唐宋文明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 传统 文化 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后来还要加入佛家(释家),但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 想象力 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曾经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欢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可以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欢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伤心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但是他可以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不过数十里之遥(曾经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悲剧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
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相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喜欢,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 典故 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因此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同的路径。在不同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欢杜甫的缘故吧。
相关 文章 :
1. 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精选4篇
2. 描写历史人物作文
3.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
4.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2)
5. 评价历史人物的满分评语
6.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集
历史人物作文1
他是京剧舞台上奸诈的白脸反面角色;他在官渡之战以十万精兵大破袁绍八十万大军;他又在赤壁一战中率领七十万水陆联军败给了孙刘五万铁甲;他与其子创立了流传千年的建安文风。他,就是曹操,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翻开各种文献,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三国演义》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残暴的乱臣贼子;《三国志》中对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还算客观。但纵观古今三国名著,对曹操的口诛笔伐总是大有人在。
而事实上,曹操本人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戏剧中有许多对曹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论。在我以为,这些评论大多都是一面之词,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对历史不负责任。历史是需要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评价的,且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穿越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回想起曹操传奇的一生,我们不得不用“乱世枭雄”来形容这位杰出的人物。
曹操从汉末黄巾军起义时初露锋芒,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天下诸侯讨伐奸贼董卓,董卓死后,他独立发展壮大,戎马生涯,终于在多年征战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208年,曹操任朝廷丞相,从此开始了他操控汉室,掌控天下大权的政治生涯。之后,他经历了官渡之战的完胜和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的失利。可谓戎马一生,起起伏伏。曹操本人也于220年杀死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华佗后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创立了建安文风,他的《观沧海》《蒿里行》流传千年。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论曹操,因为我不能只用几个简单而平凡的词句来形容这位复杂而又非凡的人物。也许用悲壮一词来形容曹操的一生是贴切的。历史曾跟他开过一个残忍的玩笑,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称帝,但是曹丕体弱多病,登基后没有在位多久便病逝。他病逝后,其子曹睿即位,但他的命运几乎与其父如出一辙。最具戏剧色彩的是曹睿之子曹芳,登基后被司马家族控制,和当年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一样,只不过人物换了!若曹操在天有灵,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曹魏被奸人当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释然,因为他当初也是从这一步才壮大自己的实力走向成功的。
评价曹操,我们不能忽略他为中国历史进程所做的贡献,当他兵败赤壁后盘踞在北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那一时期我国北方得到了发展。同时,他也为日后中国版图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想说的是,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用好与坏这两个词来分辨。我不否认曹操曾犯下的一些罪行,但我们要看到他的性格、思想。不论他出于什么目的,他致力于实现的是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乱世局面。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
搁下笔,夕阳映衬下的窗外,一个蓄着长胡须,身着紫色长袍的老人,仿佛从天边飘来,高声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历史人物作文2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 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历史人物作文3
唐宋文明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 传统 文化 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后来还要加入佛家(释家),但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 想象力 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曾经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欢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可以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欢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伤心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但是他可以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不过数十里之遥(曾经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悲剧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
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相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喜欢,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 典故 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因此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同的路径。在不同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欢杜甫的缘故吧。
相关 文章 :
1. 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精选4篇
2. 描写历史人物作文
3.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
4.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2)
5. 评价历史人物的满分评语
6.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