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全部是用木头建造的,为何这么久都不会腐烂?这些木材有何特别吗?
今天来北京的很多游客都不会忘记参观故宫,紫禁城也被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故宫是中国最大的皇宫之一,在清朝时期更是盛极一时。
北京故宫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木质结构古建筑,说起这里很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年故宫建成时的木材从哪里来?当时有哪些工匠在工作?他们使用过什么工具和材料?这些木材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才能够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呢?它们还能被继续利用吗?这种木头怎么能不腐烂?
木材来源
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为了获得足够的木材,下令在北京修建一座宫殿,他从各部派官员到各个木材生产省份专门收集木材。
他先后到过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云贵、交趾、福建等地,并在这些地区修建了大量用于北京的行宫。据史料记载:公元1705年(干隆五十六年),康熙皇帝决定在京城营建一座宫殿,并指定由他的弟弟胤祯主持工程。于是,从河南来到京师的官员们便陆续到来。当时选用的木材以楠木、杉木、桧木等为主,同时根据材长、围长等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其中大于2尺的是5尺,大于4尺的是头等,大于5尺的是神木。
由于是皇帝下旨,由专官监造,因此一般人根本就不敢消极懈怠,更害怕有句名言"树被砍断了就会影响周边百鸟百兽的生活",于是便有了"悉伐而取之",而不放过"材之美者"的举动也使当时极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濒临绝迹。
这其中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就是当年北京故宫建成后,其实还保留着非常数量的木料,并且这些木料一直存放在专门的库房中,比如明代的皇家神木厂。
百姓苦不堪言;
通常好的树木生长在偏远的崇山峻岭,所以木材的提取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些都不是朱家天子所考虑的。
当时,为了有足够的劳动力,朝廷强征数十万人到山林中去,而最重要的是,法院根本没有给这些人发工资,人民需要带着自己的干粮到山里去砍树。
同时还要忍受崐虫、野兽、瘴气、瘟疫的侵袭,很多人因为这些有害的东西对人体的伤害而永远的倒下了。
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为完成不了任务而被逼卖儿卖女,以报朝廷罚款。 而他们的生活却十分贫困、悲惨。据史料记载,明代初年四川就有数十万人入山砍柴为生,其中不乏壮丁和兵卒。然而到了清代中期,则寥寥无几。 《明史》有“蜀人谓其入山数千人,离山五百人,哀哉可知也”的说法,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强征伐木之人到底有多痛苦。
不腐建筑
北京故宫虽然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了,但它里面的木料几乎没怎么烂,许多国外游客知道它存在的时间之后,都以为是中国人用了哪些黑科技才使它不烂。
事实并非如此,故宫中的木材并非不能腐烂,而是很难腐烂。 首先是它的材质好,其次才是制作工艺精湛。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京故宫中最常见的材料是楠木、杉木和其他树种的一些种类如:松、杉、杨、杉、杨等,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木材,而只是普通的木材——所谓的木材,其实就是那些被人们认为会腐烂的东西,比如:我们常说的那些被认为会腐烂的材料,比如:我们说的那些被认为不会腐烂的材料……等等。
以金丝楠木为例,它有“水不能泡,蚂蚁不能掘”的悠久历史,一个成熟的金丝楠木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如今这种材质却被运用到了建筑工程中,成为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因为金丝楠木具有很高的韧性和强度,而且还具备着良好的隔音效果。因此,其价值不言而喻。 这样精细的木材存在多年是很正常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故宫又冷又干,很少有白蚁吃木头。 而明代在北京修建紫禁城时就已经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所以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木质构件。清代则更加重视木材,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木材。 当时人们为了防虫防腐,在故宫的墙壁上涂了大漆。
为了提高故宫的排水性能,防止积水漫灌,在墙体上设置了很多的通气孔,这样不仅延长了故宫的木头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延长了其使用的保质期。当然,北京故宫的紫禁城很容易发生火灾,因为它是一座木质建筑,为了尽可能地维护它,历代统治者对它进行了多次大修,这也是它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