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合适学医”
展开全部
何其有幸
与你一路同行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瞬间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真的不适合学医。
我有过。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次萌发这样负能量的想法是在大二。
那一年的生理实验课几乎成了我的噩梦。小组内的每个人都想主刀,实验操作笨手笨脚,小动物动不动就“气发身亡”,尤其是其它组的同学实验结果已经出来,正兴致勃勃地讨论时,我内心的落差感便油然而生。
我倔强地要把实验完成,但往往事与愿违,死过去的小动物向我威严地宣告:这么简单的基础实验你都做不好,将来怎么能当一个好医生呢?
对专业满腔热情但却被学习上频频出现的不如意搅得脆弱不堪。这种心情在每次课后不断被咀嚼,发酵,削弱着我残存的几丝意志力。
再差一点勇气,我可能会出现在辅导员的办公室,弃医从点别的吧。
我并非经受不住一次失败的打击,而是一次次的失败折射出来的能力欠缺,令我害怕到了临床上,我会成为一个耽误病人的医生。
02
实际上,我的理论课成绩虽然不够拔尖,但还算在中上游浮动。
甚至在某次期末,考到专业前几的时候,我开始担忧好运要被用光了。
所有的成绩都被我当做运气,而所有的失败都成了我不适合学医的理由。
矛盾而又郁闷,实验课老师瞪着待在一边的我,欲言又止,我把这些心事不断在内心思量,打磨,可它并非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极力想逃脱的负面情绪。
这种情绪随着生理课的结束渐渐被平复,只是偶尔跳出来警示我一下。更深层面上,我从此对上各种实验课有了心理障碍。
我一直固守着一个人的想法。而且羞于向其他人提及,因为他们一定会说:“你的成绩比我好多了吧?”或者是“我理解不了你的想法啊。”
直到有个看过我文章的同学在微博上给我发私信说,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学医,我才发现这并非是我一个人的死结。
任何问题都不会独一无二地出现,所以我们人类才可以惺惺相惜。
03
其实想一想,“我真的不适合学医”的念头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它更像在抱怨,在后悔,因为它后面没有接上“所以我觉得我会如何做”,或者“但是我会努力迎接挑战”。
轻轻松松地找句话否定自我,懦弱与自卑在心底作祟。
于我而言,这句话是抱怨,是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是迷茫,是浮躁,是悬而未决。
直面现实时在退缩,面对未来时妥协。
想进而不知如何进,想退又不敢退。
18岁坚定地买票登上医学的列车,坚信一路风景美好。
中途,车身摇晃,我也趔趄。
攥紧在手心的那张车票,随着时光不断被侵蚀,随着一路风雨潇潇,褪去颜色,甚至连目的地都斑驳。
可我依然记得第一站的站台边,有一个拖着行李箱,表面风轻云淡,内心却汹涌澎湃的姑娘。她有青春的执拗,有面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一腔孤勇倒也不算莽撞。
但在下一站,她开始犹豫徘徊,害怕未知。
20岁,因为一些挫折与失意动了我要下车的心思。
20岁的年纪谁都迷茫,那些被覆华丽的背后都是无处安放的心事。
“事实上在二十一岁那年,上帝已经这样提醒我了,他早已把他的超级童话和永恒的谜语向我略露端倪”,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写道。
二十一那年,在他对生命和医学还来不及了解的时候,他的骨髓出现了问题,那时候他认为命运将厄运不可接受地降临在了他身上。
面对未来,他有希望,因为所幸他保住了命,也有恐惧,因为他从此再不能走路。
但后来他的思想代替了他的双脚,在文字世界里不断叩问人生。
生活总会有些风浪的,最怕你把困难无限放大,忽视了自身的潜力,卑微到尘土里。
04
我不适合学医≠我不适合当医生,天生适合也需要后天的方向和努力,一切都是刚刚开始,除非你从一开始都未曾爱过这个专业。
一味地否定自己,一味地沉溺于迷茫的情绪中,终究不是能力打败了自己,而是被情绪拖着偏离了轨迹。
退一步讲,即使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总有一个适合的科室等你。动手能力不行,内科强大的逻辑思维别有一番天地,影像科室的诊断也有迷人的魅力。
你说:
前路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想:
迷茫是人生的常态,是进取心与认知的矛盾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谁不是一边努力,一边前进,一边寻梦呢?
这条路足够漫长,刚踏上这条路的我们还有无数未知的可能。
令人害怕的不是走错了路,而是在任何一条路上都难以经受挫折,抵抗不住诱惑,用借口敷衍了曾慎重做出的选择。
后来,在实验课上,我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去做,操作不熟练就带上脑子,多练习几遍,多向其他人请教。
调整心态,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勇气,更像是迈开第一步的距离。
詹青云说:“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我偏爱这句话,因为足够硬气,有睥睨一切浮躁与挫折的姿态。
以前写作文常说:“社会浮躁,初心难守”,但身处高中的我却对此没有很多体会,等慢慢地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发现无数的选择被推到眼前,人多少开始浮躁起来,怕前路渺茫,爱对比求疵。一任此时此刻的时光流泄,又在黑夜默默思考未来。
确实很浮躁,因为看不到成果,不甘心平庸至此。
也在一瞬间开始明白杨绛老先生的话: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来自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亲爱的你,
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想法,请停下来问问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
告诉自己,
没有方向,向前走也是一种方向;
有了方向,探索未知的可能,前提是把握好当下;接受不断涌现的惊喜和挫折,心无旁骛地做事,去一步步接近目标。
最后,
希望不会在晚上想这个问题。
文/医大侠
图/网络
与你一路同行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瞬间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真的不适合学医。
我有过。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次萌发这样负能量的想法是在大二。
那一年的生理实验课几乎成了我的噩梦。小组内的每个人都想主刀,实验操作笨手笨脚,小动物动不动就“气发身亡”,尤其是其它组的同学实验结果已经出来,正兴致勃勃地讨论时,我内心的落差感便油然而生。
我倔强地要把实验完成,但往往事与愿违,死过去的小动物向我威严地宣告:这么简单的基础实验你都做不好,将来怎么能当一个好医生呢?
对专业满腔热情但却被学习上频频出现的不如意搅得脆弱不堪。这种心情在每次课后不断被咀嚼,发酵,削弱着我残存的几丝意志力。
再差一点勇气,我可能会出现在辅导员的办公室,弃医从点别的吧。
我并非经受不住一次失败的打击,而是一次次的失败折射出来的能力欠缺,令我害怕到了临床上,我会成为一个耽误病人的医生。
02
实际上,我的理论课成绩虽然不够拔尖,但还算在中上游浮动。
甚至在某次期末,考到专业前几的时候,我开始担忧好运要被用光了。
所有的成绩都被我当做运气,而所有的失败都成了我不适合学医的理由。
矛盾而又郁闷,实验课老师瞪着待在一边的我,欲言又止,我把这些心事不断在内心思量,打磨,可它并非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极力想逃脱的负面情绪。
这种情绪随着生理课的结束渐渐被平复,只是偶尔跳出来警示我一下。更深层面上,我从此对上各种实验课有了心理障碍。
我一直固守着一个人的想法。而且羞于向其他人提及,因为他们一定会说:“你的成绩比我好多了吧?”或者是“我理解不了你的想法啊。”
直到有个看过我文章的同学在微博上给我发私信说,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学医,我才发现这并非是我一个人的死结。
任何问题都不会独一无二地出现,所以我们人类才可以惺惺相惜。
03
其实想一想,“我真的不适合学医”的念头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它更像在抱怨,在后悔,因为它后面没有接上“所以我觉得我会如何做”,或者“但是我会努力迎接挑战”。
轻轻松松地找句话否定自我,懦弱与自卑在心底作祟。
于我而言,这句话是抱怨,是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是迷茫,是浮躁,是悬而未决。
直面现实时在退缩,面对未来时妥协。
想进而不知如何进,想退又不敢退。
18岁坚定地买票登上医学的列车,坚信一路风景美好。
中途,车身摇晃,我也趔趄。
攥紧在手心的那张车票,随着时光不断被侵蚀,随着一路风雨潇潇,褪去颜色,甚至连目的地都斑驳。
可我依然记得第一站的站台边,有一个拖着行李箱,表面风轻云淡,内心却汹涌澎湃的姑娘。她有青春的执拗,有面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一腔孤勇倒也不算莽撞。
但在下一站,她开始犹豫徘徊,害怕未知。
20岁,因为一些挫折与失意动了我要下车的心思。
20岁的年纪谁都迷茫,那些被覆华丽的背后都是无处安放的心事。
“事实上在二十一岁那年,上帝已经这样提醒我了,他早已把他的超级童话和永恒的谜语向我略露端倪”,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写道。
二十一那年,在他对生命和医学还来不及了解的时候,他的骨髓出现了问题,那时候他认为命运将厄运不可接受地降临在了他身上。
面对未来,他有希望,因为所幸他保住了命,也有恐惧,因为他从此再不能走路。
但后来他的思想代替了他的双脚,在文字世界里不断叩问人生。
生活总会有些风浪的,最怕你把困难无限放大,忽视了自身的潜力,卑微到尘土里。
04
我不适合学医≠我不适合当医生,天生适合也需要后天的方向和努力,一切都是刚刚开始,除非你从一开始都未曾爱过这个专业。
一味地否定自己,一味地沉溺于迷茫的情绪中,终究不是能力打败了自己,而是被情绪拖着偏离了轨迹。
退一步讲,即使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总有一个适合的科室等你。动手能力不行,内科强大的逻辑思维别有一番天地,影像科室的诊断也有迷人的魅力。
你说:
前路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想:
迷茫是人生的常态,是进取心与认知的矛盾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谁不是一边努力,一边前进,一边寻梦呢?
这条路足够漫长,刚踏上这条路的我们还有无数未知的可能。
令人害怕的不是走错了路,而是在任何一条路上都难以经受挫折,抵抗不住诱惑,用借口敷衍了曾慎重做出的选择。
后来,在实验课上,我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去做,操作不熟练就带上脑子,多练习几遍,多向其他人请教。
调整心态,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勇气,更像是迈开第一步的距离。
詹青云说:“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我偏爱这句话,因为足够硬气,有睥睨一切浮躁与挫折的姿态。
以前写作文常说:“社会浮躁,初心难守”,但身处高中的我却对此没有很多体会,等慢慢地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发现无数的选择被推到眼前,人多少开始浮躁起来,怕前路渺茫,爱对比求疵。一任此时此刻的时光流泄,又在黑夜默默思考未来。
确实很浮躁,因为看不到成果,不甘心平庸至此。
也在一瞬间开始明白杨绛老先生的话: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来自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亲爱的你,
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想法,请停下来问问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
告诉自己,
没有方向,向前走也是一种方向;
有了方向,探索未知的可能,前提是把握好当下;接受不断涌现的惊喜和挫折,心无旁骛地做事,去一步步接近目标。
最后,
希望不会在晚上想这个问题。
文/医大侠
图/网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