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
展开全部
毛泽东曾经在《沁园春-雪》里这样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虽然以藐视的语言来轻轻带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对这五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汉武帝,这个人物不得不更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五个历史人物中,汉武帝唯一不是开国帝皇。毛泽东有意地跳过了高祖,而把人们的目光直接引到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了创造了辉煌成绩的中兴皇帝的身上,这是毛泽东的历史观在起作用。
尽管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很高,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刘邦在内困外患的情况下,无法使汉王朝走出困境,刘邦只是种下了一片树林,至于能否给后人留下一片阴凉那还要看后来人的本事了。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峰值,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让同时期的世界为之注目。让后人赞叹。
但是我们在颂扬汉武帝时,绝对不能忽略了刘邦吕后之后,汉武帝之前的两代帝王,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的创造者,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对于这两代皇帝,有人不感兴趣,其中就有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习惯了高瞻远瞩的毛泽东看不起这两位畏手畏脚的老实人,他说他们只是保本,是守旧。无开天辟地之气概。
对此我另有观点,而且是完全不同。我私认为文景两代皇帝不可忽视。因为这两代帝君是承前启后,就像一篇气势澎湃的文章不可少了中间的连接语言一样,虽然内容不多,但十分重要。
汉文帝刘恒,他的皇位来得非常轻松,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皇位会属于自己。因为他是刘邦之四子,无论怎么排,也轮不到他来当皇帝。他之所以坐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权力争斗的结果。吕后死后,吕氏集团想谋夺皇权,诸大臣联合起来诛杀了吕族,商量结果是迎立为人低调的代王刘恒回京城做皇帝。
正因为这个皇位来得太容易了,所以冷静聪明的刘恒在这个位置上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明白拥戴他的人为何要让他做这个皇帝,是因为他们看中的是他的忠厚。同时他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拥戴他的人需要他的回报。
因此,刘恒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分封功臣,让大家各有所得。
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皇位后,刘恒便把他的精力投向了治理天下,"轻徭薄役"便是他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方法。汉王朝到了文帝时,已经是天下思安的时期,所以尽量不劳师动众,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才是最合民心的。
再则,由于刘恒时刻感觉到他这个皇位的根据不深,所以他也不敢有大的动作,正因为他的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才使社会生产力得于发展。文帝还非常节俭,重农桑,在农耕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提高,乃至国力的提升都取决于农业的收益。当然由于国力不济,文帝时对匈奴的战略上是以妥协为主的,这不是软弱,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无法轻易言战。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顺利接位。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凭着他年少气盛,是干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削藩。经过上两代帝王的不断分封,到景帝时,天下几乎已无地可封,而且各位藩王的势力在不断壮大,直接影响了皇帝的权利。此时,削藩已是刻不容缓,于是,他在晁错的谋划下,开始了削藩行动。
就是这次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险些危及皇位。但是平息叛乱后却使藩国的势力得到了抑制,汉王朝的权力得到了集中和巩固。此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景帝末年,国库充实,国民富足,汉朝出现了一段相对平安富足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不是汉朝政治文化的高潮,也没有辉煌的成就,但是,这是一段非常值得肯定的时光。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正是这文景时期的财富积累,为汉武帝刘彻的宏图霸业打下了基础。
虽然以藐视的语言来轻轻带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对这五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汉武帝,这个人物不得不更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五个历史人物中,汉武帝唯一不是开国帝皇。毛泽东有意地跳过了高祖,而把人们的目光直接引到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了创造了辉煌成绩的中兴皇帝的身上,这是毛泽东的历史观在起作用。
尽管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很高,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刘邦在内困外患的情况下,无法使汉王朝走出困境,刘邦只是种下了一片树林,至于能否给后人留下一片阴凉那还要看后来人的本事了。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峰值,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让同时期的世界为之注目。让后人赞叹。
但是我们在颂扬汉武帝时,绝对不能忽略了刘邦吕后之后,汉武帝之前的两代帝王,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的创造者,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对于这两代皇帝,有人不感兴趣,其中就有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习惯了高瞻远瞩的毛泽东看不起这两位畏手畏脚的老实人,他说他们只是保本,是守旧。无开天辟地之气概。
对此我另有观点,而且是完全不同。我私认为文景两代皇帝不可忽视。因为这两代帝君是承前启后,就像一篇气势澎湃的文章不可少了中间的连接语言一样,虽然内容不多,但十分重要。
汉文帝刘恒,他的皇位来得非常轻松,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皇位会属于自己。因为他是刘邦之四子,无论怎么排,也轮不到他来当皇帝。他之所以坐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权力争斗的结果。吕后死后,吕氏集团想谋夺皇权,诸大臣联合起来诛杀了吕族,商量结果是迎立为人低调的代王刘恒回京城做皇帝。
正因为这个皇位来得太容易了,所以冷静聪明的刘恒在这个位置上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明白拥戴他的人为何要让他做这个皇帝,是因为他们看中的是他的忠厚。同时他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拥戴他的人需要他的回报。
因此,刘恒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分封功臣,让大家各有所得。
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皇位后,刘恒便把他的精力投向了治理天下,"轻徭薄役"便是他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方法。汉王朝到了文帝时,已经是天下思安的时期,所以尽量不劳师动众,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才是最合民心的。
再则,由于刘恒时刻感觉到他这个皇位的根据不深,所以他也不敢有大的动作,正因为他的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才使社会生产力得于发展。文帝还非常节俭,重农桑,在农耕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提高,乃至国力的提升都取决于农业的收益。当然由于国力不济,文帝时对匈奴的战略上是以妥协为主的,这不是软弱,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无法轻易言战。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顺利接位。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凭着他年少气盛,是干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削藩。经过上两代帝王的不断分封,到景帝时,天下几乎已无地可封,而且各位藩王的势力在不断壮大,直接影响了皇帝的权利。此时,削藩已是刻不容缓,于是,他在晁错的谋划下,开始了削藩行动。
就是这次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险些危及皇位。但是平息叛乱后却使藩国的势力得到了抑制,汉王朝的权力得到了集中和巩固。此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景帝末年,国库充实,国民富足,汉朝出现了一段相对平安富足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不是汉朝政治文化的高潮,也没有辉煌的成就,但是,这是一段非常值得肯定的时光。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正是这文景时期的财富积累,为汉武帝刘彻的宏图霸业打下了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