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谁:屈原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端午节衍生出来了很多传说和典故。流产较广的就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粽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却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历史上,粽子又称筒粽、角黍、食筒、饭筒、裹蒸等等。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所说,粽子之义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时之象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这就是史籍上端午较早的记载。后来则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才食粽子。
据《续齐谐记》所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丝花,遗风也。
正是由于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崇敬,从古至今,不仅中国人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影响所及,我们的邻邦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亦时兴在端午节吃粽子。
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蒸裹如千室,糕糖幸一拌。注言:夔俗以蒸裹为节物。苏轼《分类东坡诗》有: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陆游《剑南诗稿》有:白白餐筒美,青青米果新。陆游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南齐书虞惊传》:世祖幸芳林园,就惊求扁米糊,惊献X及杂肴数十舆。制粽子之法,古代初用菰叶裹黏黍,以淳浓灰汁煮成。后多用箬叶裹米,经煮或蒸而成。
1. 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 纪念伍子胥: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
3. 纪念曹娥:东汉女孩曹娥救父投江,后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曹娥。
4. 纪念介子推:传说晋国大夫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后来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介子推。
5. 龙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几种说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