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医生还叫什么?
1、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2、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3、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4、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5、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6、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7、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8、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9、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10、大夫:始于宋代,今北方仍沿称医生为大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1、院使:隋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即皇帝内廷的医生。
扩资资料: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
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