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
1. 急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إ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 ⑤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睡觉إ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仙إ
③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八年级上册所有文言文
2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走了多远。
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入。开始(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那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拜访询问。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却没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22 短文两篇(一)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出名。
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当人很多了! 23 核舟记 【明末】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
3. 【八年级上册语文内容文言文和古诗急
2013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八年级上册)答案1. ①到 ②犯罪 ③只,仅仅 ④它们的果实2. 译文: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3. 随机应变,善于辞令.4 .《世说新语》 笔记 刘义庆5 .( 1 )(病)重 ( 2 )全,完全 ( 3 )向来、一向 ( 4 )死6 .( 1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 )(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7 .略(可以从珍惜亲情方面来谈,合理即可.)8.D9.C10.D11. 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12. 苏轼,唐宋.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4. 盖/竹柏影也15.① 考虑,想到 ② 散步 ( 或漫步、走、行走 )16.①( 我 ) 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 ( 十分优美 )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17.①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18.(1) 端起洒杯 (2) 考虑 或:想着19.B20.(1)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1.C22. 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23 .①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②古代的典章制度 ③随意 ④水停聚的地方24 .①也不可以随意轻信别人的言语.②所以必须要亲自登山涉水.25 .第二段介绍了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的事.用海瑞的事例证明作者在第一段提出的论点.26 .末句话从反面讲不躬亲、怕吃苦的后果,与上文形成对比,共同论证本文论点.27 .略快速回复。
4. 八上册五篇古文阅读分别是哪五篇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
前两个单元里: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和第七课背影肯定是比较重要的,其它的课文主要是注意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三四单元说明文的话侧重于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的课后练习题。说明文的学习阅读要注意,我们老师说比较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五六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期末考最容易的是短文两篇的理解、杜甫诗三首的理解性背默、三峡的背默字词和翻译、还有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老师说肯定考。
还有湖心亭看雪的三”痴“,写雪的诗句,已经诗四首的理解性背默。最后就是课后古诗的机械性背默和名著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总之这些复习过去就差不多了。其他的也要读一读。
谢谢。
6. 八年级上册所有文言文
21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走了多远。
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入。开始(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那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拜访询问。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却没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22 短文两篇 (一)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出名。
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当人很多了! 23 核舟记 【明末】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