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心理疾病?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的父辈年幼时确实更被粗暴对待,但是他们内心其实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也可以说最终没有什么心理问题。
为啥?
因为他们年轻那会普遍自我意识不强,同时那种粗暴对待被视为正常生活。
首先,我们说有心理问题,究竟是什么表现?我个人认为:第一,消极厌世,第二,不积极生存竞争,第三,反社会报复社会心理。有这三种表现就是指有心理问题了。
但是,我们不要把有认知错误,性格不好,品德低下就认为是有心理问题。我们父母那一代,认知,性格,都有严重的肤浅性,特别是对人的尊重意识是有严重的肤浅性。他们身上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心理疾病。因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我上面说的三种表现。
为何他们在粗暴对待下,却仍然积极生活,参与社会竞争呢。
勒庞在乌合之众书里说群体心理学。也就是一个群体,也许你隔岸观火觉得多么愚昧,无知,反人道,但是他们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就并不觉得自己愚昧,无知,反人道,所以他们也觉得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别说我父母,就我眼见我80前左右的邻居小孩,也是小时候被各种粗暴对待,但是他们都没有厌世自杀啥的。为啥呢,我觉得最大一个原因,那种粗暴对待是大家都认为正常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这样干。大家的观念中,孩子的观念中,也不觉得多大个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时候,孩子都没有啥自我意识,不懂什么尊重,独立人格,原则,正确,错误,孩子心灵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是非正确观的空电脑。针对这个问题,前年春节,无意间,我跟我亲姐(大我两岁)聊过几个小时这个问题。我属于从小就没有自我意识的,就是特别没有主见,不敢有主见,说得难听点,就是奴性一个,但是我姐姐就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表现是,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长辈的话,非常乖巧,也特别孝敬(讨好)父母,这是一种威权下,内心个体意识丧失后的生存表现。
而我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呢,我是上了高中,甚至上大学才开始重塑自我意识,整个推倒重来,重构个人意识。说白了,如果这个时候来打击我的心灵,我才会被深深伤害,在我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之前,我都没有心灵,你咋给我心灵伤害呢。
我后来思考,我小时候特别听话,成绩好,一路顺利求学,也是因为自己完全是木偶人的原因,没有自我意识,家长,老师,长辈说咋办就咋办,特别听话,一心专注读书。然后我亲姐,比我大两岁,她就跟我说,她小时候一直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直对父亲怀有敌意,甚至暗中故意对着干,想过离家出走,直到她成年后才释然。我就很惊愕,咦?也没有看出来啊,我俩同一个屋檐下,甚至同一间房睡,咋我那时候就没有呢,我咋就被打惨了还乖乖回家呢。我姐姐醒事得早,写作文就能看出来,能得奖,我写作文就不行,空洞,所以她确实自我意识萌发比较早。
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
父母那一代,年幼确实是被粗暴对待,但也确实是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原因就是,自我意识弱,以及大环境就是那样。
但是他们的经历,形成了很多肤浅的,不够正确的认知,这是很多80-90后吐槽自己父母的原因。但是她们确实没有那么大心理问题。
所以最终,我想说,越到后面年代的年轻人,个人自我意识萌芽越早,所以越容易遭受心灵攻击。
我有时候在思考,怎么让孩子的个人自我意识推迟萌芽,我认为这更有利于这个孩子在如今这个内卷的环境下长大。
我结合我姐比我萌芽早,猜想我萌芽晚的原因。第一是基因原因,第二是宠爱原因。我觉得我没有被宠爱过,我从有记忆开始,就要被我姐指使,欺负,爸爸长期不在家,妈一个人忙农活,我小时候就要干很多活,穷,没钱,没肉吃,米都不够,谈不上啥关爱,从小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爷爷奶奶疼,我所以一直觉得有个家能活着就不错了。我姐不一样,没有生我前,我爸是村里小学校长,也有计划生育奖励。也是唯一的孩子。我出生后,被取消工作,罚款,家里一下子就不行了。所以我姐,也许是享受了些关爱的。
所以,我猜想,现代孩子因为还是被关爱和保护得非常多,所以自我意识会很强,心灵攻击也容易遭受。而城市孩子,自愈方式,时间,空间也少,所以就容易留下心理问题了。
为啥?
因为他们年轻那会普遍自我意识不强,同时那种粗暴对待被视为正常生活。
首先,我们说有心理问题,究竟是什么表现?我个人认为:第一,消极厌世,第二,不积极生存竞争,第三,反社会报复社会心理。有这三种表现就是指有心理问题了。
但是,我们不要把有认知错误,性格不好,品德低下就认为是有心理问题。我们父母那一代,认知,性格,都有严重的肤浅性,特别是对人的尊重意识是有严重的肤浅性。他们身上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心理疾病。因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我上面说的三种表现。
为何他们在粗暴对待下,却仍然积极生活,参与社会竞争呢。
勒庞在乌合之众书里说群体心理学。也就是一个群体,也许你隔岸观火觉得多么愚昧,无知,反人道,但是他们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就并不觉得自己愚昧,无知,反人道,所以他们也觉得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别说我父母,就我眼见我80前左右的邻居小孩,也是小时候被各种粗暴对待,但是他们都没有厌世自杀啥的。为啥呢,我觉得最大一个原因,那种粗暴对待是大家都认为正常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这样干。大家的观念中,孩子的观念中,也不觉得多大个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时候,孩子都没有啥自我意识,不懂什么尊重,独立人格,原则,正确,错误,孩子心灵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是非正确观的空电脑。针对这个问题,前年春节,无意间,我跟我亲姐(大我两岁)聊过几个小时这个问题。我属于从小就没有自我意识的,就是特别没有主见,不敢有主见,说得难听点,就是奴性一个,但是我姐姐就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表现是,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长辈的话,非常乖巧,也特别孝敬(讨好)父母,这是一种威权下,内心个体意识丧失后的生存表现。
而我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呢,我是上了高中,甚至上大学才开始重塑自我意识,整个推倒重来,重构个人意识。说白了,如果这个时候来打击我的心灵,我才会被深深伤害,在我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之前,我都没有心灵,你咋给我心灵伤害呢。
我后来思考,我小时候特别听话,成绩好,一路顺利求学,也是因为自己完全是木偶人的原因,没有自我意识,家长,老师,长辈说咋办就咋办,特别听话,一心专注读书。然后我亲姐,比我大两岁,她就跟我说,她小时候一直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直对父亲怀有敌意,甚至暗中故意对着干,想过离家出走,直到她成年后才释然。我就很惊愕,咦?也没有看出来啊,我俩同一个屋檐下,甚至同一间房睡,咋我那时候就没有呢,我咋就被打惨了还乖乖回家呢。我姐姐醒事得早,写作文就能看出来,能得奖,我写作文就不行,空洞,所以她确实自我意识萌发比较早。
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
父母那一代,年幼确实是被粗暴对待,但也确实是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原因就是,自我意识弱,以及大环境就是那样。
但是他们的经历,形成了很多肤浅的,不够正确的认知,这是很多80-90后吐槽自己父母的原因。但是她们确实没有那么大心理问题。
所以最终,我想说,越到后面年代的年轻人,个人自我意识萌芽越早,所以越容易遭受心灵攻击。
我有时候在思考,怎么让孩子的个人自我意识推迟萌芽,我认为这更有利于这个孩子在如今这个内卷的环境下长大。
我结合我姐比我萌芽早,猜想我萌芽晚的原因。第一是基因原因,第二是宠爱原因。我觉得我没有被宠爱过,我从有记忆开始,就要被我姐指使,欺负,爸爸长期不在家,妈一个人忙农活,我小时候就要干很多活,穷,没钱,没肉吃,米都不够,谈不上啥关爱,从小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爷爷奶奶疼,我所以一直觉得有个家能活着就不错了。我姐不一样,没有生我前,我爸是村里小学校长,也有计划生育奖励。也是唯一的孩子。我出生后,被取消工作,罚款,家里一下子就不行了。所以我姐,也许是享受了些关爱的。
所以,我猜想,现代孩子因为还是被关爱和保护得非常多,所以自我意识会很强,心灵攻击也容易遭受。而城市孩子,自愈方式,时间,空间也少,所以就容易留下心理问题了。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邦彦创立于2000年4月,是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是深圳国防科技工业协会创会会长单位,深圳市工业总会副会长单位,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软件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邦彦于2022年9月成功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132。...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2022-11-29 · 专注婚姻情感、亲子教育、情绪压力、职场
关注
展开全部
你的心理健康吗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可见,心理健康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下面是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说,也是所有标准说法中最为各国心理学家所认同的。
1.正常的智九水平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出现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是指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其身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又被称为个性或个性心理。人格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具有现实性。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社会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4.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也会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能控制情绪的过分表达,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可以通过四种心理品质来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果断、自觉、自控、坚韧。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有如下的具体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
·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
·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可见,心理健康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下面是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说,也是所有标准说法中最为各国心理学家所认同的。
1.正常的智九水平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出现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是指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其身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又被称为个性或个性心理。人格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具有现实性。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社会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4.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也会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能控制情绪的过分表达,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可以通过四种心理品质来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果断、自觉、自控、坚韧。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有如下的具体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
·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
·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