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听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铭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多记载当时君主的功过以及当时社会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2. 文言文“听”的意义与用法
听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yĭn 笑貌。
例词「听然」。 tīng 1. 以耳受声。
例:《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 听从,接受。
例:《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3. 审察;断决;治理。
例:《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 4. 耳目,间谍。
例:《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5. 等候,等待。
例: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使用。」 6. 耳朵。
如:闭目塞听。 7. 指美名善誉。
例:汉蔡邕《太尉乔公碑》:「遗爱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铭,莫迹斯听。」 8. 指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
例:王西彦《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听六九索的清三番,听得那么早,偏偏会碰到老毛扣下一张伤心的孤九索。」 9. 同「厅」。
厅堂。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10. 听凭,任凭。 例:《清史稿•圣祖纪三》:「暹罗米贱,听入内地,免其税。
」。
3. 文言文“听”的意义与用法
听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
yĭn 笑貌。
例词「听然」。
tīng
1. 以耳受声。
例:《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 听从,接受。
例:《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3. 审察;断决;治理。
例:《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
4. 耳目,间谍。
例:《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5. 等候,等待。
例: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使用。」
6. 耳朵。如:闭目塞听。
7. 指美名善誉。
例:汉蔡邕《太尉乔公碑》:「遗爱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铭,莫迹斯听。」
8. 指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
例:王西彦《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听六九索的清三番,听得那么早,偏偏会碰到老毛扣下一张伤心的孤九索。」
9. 同「厅」。厅堂。
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10. 听凭,任凭。
例:《清史稿•圣祖纪三》:「暹罗米贱,听入内地,免其税。」
4.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怎么说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用闻字代替。
闻,是汉语汉字,拼音为wén,指的是听见的事情,消息,也指出名,有声望,闻也可以做姓氏。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扩展资料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的用法: 1.听见:百闻不如一见。闻诊。
闻听。闻讯。
博闻强记。闻过则喜。
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
传闻。见闻。
3.听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4.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5.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6.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7.姓:闻一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闻。
5.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怎么说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可以用“闻”字代替。闻,指的是听见的事情,消息,也指出名,有声望。
现代汉语的“听”,古人形容为“隔着门用耳朵听到的东西”,所以,听到的东西,在文言文中用“闻”字表示,如:闻君行仁政(意思是听说你施行仁义的政策)。——《孟子·滕文公上》
总之,文言文将“听”和“闻”分得很清楚,侧耳倾听,形容这个过程,用听;听到的内容进入心里了,获得了结果,用闻。例如,“听而不闻”,听是耳朵在听,不闻是没有获得听的结果,没听进去。
扩展资料
“听”字的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1.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计从。
3. 任凭,随:~任(rèn)。~凭。~之任之。
4. 治理;判断:~讼(审理案件)。~政。
5. 量词,指镀锡薄板(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如:可口可乐。
6. 名词,去声,通假“厅”;十厅方过四墅,厅即是听的意思。
7. 在一些方言里等同于用鼻子辨别气味的“闻”,比如唐山地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听--释义
6. 古文 听读 什么意思
给你大概说一下意思吧。
这古文都丢了好多年了。
乐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2356161君,达州(四川达州)人士,生于四川的很偏僻的地方(也就是今三峡这里)。
不怎么于外面的人打交道,所以过着很淳朴的生活,而乐君非常博学。我的父亲很欣赏这乐君,就叫我去求学于乐君。
到现在我还能背出“六经”,都是又乐君所教。乐君家里甚为贫穷,也不经常打理,有一妻和二个儿女,加一个有跛脚的佣人。
教授学生的地方在城西,有草房三间,有两间日常所用,妻子居住了第三间。 乐君性格坦率,脸上常带微笑,很少叫到乐君发怒。
一天,到了中午一家人都还没吃饭,妻子让佣人告诉乐君家里米没了。乐君听说:“捎忍一会,自会有人送米来。
妻子听了后很生气,从屏风后面出来,取书案上的书打乐君的头,乐君见状便走出房间,到了书外躲起来,儿女骗笑开了。一会便有人送迷三斗,乐君便慢慢的告诉妻子说:我没骗你吧!好了,饿死了,速速开饭!依然象昨天一样脸挂微笑。
乐君依然是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教授小孩子们知识,每天都要读几遍,都不曾倦怠,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也有时,乐君喜好慢慢的在那吟读文章,孩子们悄悄的跟在其后,学着他的摸样,乐君也不生气。
乐君喜欢做诗,有数百篇之朵。我的父亲当时在达州任司理一职,尤其记得乐君曾赠一联:“未末路清淡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
大概意思就这样了,可能有不对之处,不过大体意思算是清晰了。
7. 古诗词中什么是“听”的意思
闻。
1.形声。从耳,门声兼表词义,合起来后意思是“门里面的耳朵听到了”。
本义:听到心里去了。2.同本义 [hear]闻,知声也。
——《说文》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礼记·大学》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闻屏障中。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
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听说;知道 [be told;know]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其闻道也。
——唐· 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宋·苏轼《超然台记》想闻风节,望其(袁可立)乘时大展。——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不可得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5.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8.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会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