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比《三国演义》中的更厉害?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8-26 · TA获得超过96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9.6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奇谋很多,看似牛其实干的都是将领应该干的活。三国演义的确很厉害的书,但是罗贯中一无治国之才二无统军经历。

三国志是因为年代相近,写的诸葛亮就明显客观多了。现实世界永远不会和小说一样美好。

1,外貌: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三国志的描写。大致三国演义更夸大了一些。总归都是帅的出奇。

2,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不擅长奇谋,也就是说,人家诸葛亮不擅长两军对战,我坑你来你坑我的把戏。诸葛亮擅长于治理国家。收拾政务。收拾政务不仅仅是后勤,还要高瞻远瞩。诸葛亮明白蜀国现在该和谁联手,该发展的是兵力还是农业,但是并不太擅长于坐在小车车里,指挥士兵该怎么打仗。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帅才,他的智慧在于领导国家的方向。显然他的确这里很强,年27就能看出未来世界的走向,并且促使发展为三足鼎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一个为将之才。

3,带兵才能,虽然不擅长于勾心斗角,不擅长于尔虞我诈,但意外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的诸葛亮都非常善于领兵。三国志里,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战,但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后来看见诸葛亮带军时驻扎的营地大叹:“天下奇才。”陈寿对诸葛亮带军的形容如下: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4,对于三国志,诸葛亮治理政务的能力更是惊天动地。怎么说,陈寿表示,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诸葛亮带的不是一个正在打仗的国家吗?为什么他能在国家打仗的情况下还能治理成这样?我不理解?但是陈寿这样一个学术严谨的人就是这样形容他的治国的。

5,三国志里,诸葛亮治国能力120,满分100。带军能力98,满分100,出奇谋妙计能力80,满分100。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治国能力100,满分100,带军能力100,满分100,出奇谋妙计能力100,满分100。嗯,毕竟是小说人物,要完美才好。

6,总结,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智谋近妖。在三国志里虽然诸葛亮有缺点,但是陈寿开始把诸葛亮比作萧何,管仲。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觉得诸葛亮失败在手下没有优秀的将领,不能弥补他不擅长你诈我来我坑你的缺点。最后陈寿又说,诸葛亮去世很久,还有梁益之民讨论他。“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陈寿觉得诸葛亮受民的爱戴远远超越召公,子远等人。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陈寿写这句话,和我的感受一样呐。就是诸葛亮终于让我相信,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居然可以成真,司马懿说的对,天下奇才也!

7,最后陈寿干脆把诸葛亮和咎繇,周公这种人放一起了。反正对于诸葛亮的崇拜程度,恐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大约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记述三国时期 历史 事件的史书,是魏晋时代的陈寿所著,陈寿是三国末期,晋国初期的一位 历史 学家。因为陈寿离三国年代较近,对三国时魏蜀吴所发生的事件非常清楚,所以记述的,大部分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一本小说,是一种 娱乐 形式的读物。作者生活的年代离三国时代较远,里面描写诸葛亮就像神仙一般,呼风唤雨,能掐会算了,能借来东风,能以石头布成陈法,阻挡几十万雄兵。这是为了吸引读者,给作品增加趣味性。但纯属无稽之谈。

诸葛亮只是个凡人,不是能借来东风,呼风唤雨的神人,也不是能用石头布成阵法,阻挡十万大军的神棍。《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非常失实。

《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个人物,而做出的一些张冠李戴的事情,把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 ,或者别人具有的能力都加在诸葛亮身上,是为了作品的趣味性及可读性,以及吸引读者的眼球。其实这些事是根本不存在的,

但《三国志》就不一样了,他非常中肯,非常正确地评价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比《三国志》的诸葛亮要厉害许多,这是小说的需要,是为了增加阅读量的需要。

应该说,《三国志》的诸葛亮远不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厉害。 历史 上的诸葛亮,无论在战略战术上,并不很高明。比如隆中对,他提“三分天下”本来是正确的,可是又主张尊早已失去人心的东汉王朝为正统,恢复旧汉室,这点就不能和鲁肃向孙权提出的“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图”的建议相比了。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意见,江东稳定了几十年,从不主动打仗,一心发展经济,百姓安居乐业。刘备进益州不久,诸葛亮就立即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由汉中、荆州两路出兵进攻曹操,北伐中原,一统全国。但是,他却忽失了江东孙权的势力。如果你消灭了曹操,占领中原,下一步肯定会收拾孙权的,人家江东人才济济,看不出这点吗?刘备要是不急于一统天下,命关羽率领荆州守军北攻襄阳,决不致于招来孙权联合曹操,偷袭荆州。荆州一失,再也没有恢复。可以说,隆中策失败了。而且,什么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南屏祭风,取汉中,空城计,都是《演义》强加给诸葛亮的,正史根本没记载。诸葛亮的优点是治国安邦,忠于耿耿,勤政爱民,而非高明的军事家。

《三国志》是 历史 记载,虽然不完全真实,但大致属实(虚假成份较少)。《三国演义》是小说,允许虚构,虚假成份自然较多。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缘故,不论古人还是今天,都崇尚智谋。然所谓智谋是用计用奇的代名词(诡计多端,料事如神,足智多谋本质相同)。又不是真正军人出身的文士、史官、文臣、士族并不真正熟悉了解军事知识与其要义,所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描写成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即诡计多端。

但要真正战胜敌方,前提是战斗力,然后是策略,对双方利弊的分析判断,最后才是用计用奇。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首先是稳定内部,治国、治军、然后改进《八阵》,发明创新连弩箭、袖筒、铠帽、木牛、流马、孔明灯、腌菜、馒头,由此提高蜀军能量,再使用策略,计谋。恰好与人们印象中的用兵致胜方式不符,所以人们短时期难以接受。

小说毕竟是小说, 历史 是 历史 ,犹如花拳绣腿好看,但不实用,擂台赛搏击看似平淡无奇,但实战能力强。

小说中的诸葛亮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就是如此。

三国志是史,三国演义是小说。写史要求是真实,可小说就不一样了,小说讲究的是可读性,趣味性。三国演义的影晌比三国志大了许多。三国志是文化较高的读书人学习的,而三国演义是稍有文化的大多数人都可以看的,它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情节甚至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尤其过去专门“说书”的人,在集市上说书招俫生意。作者罗贯中封建正统思想作怪,把蜀意为正统,把曹魏给以贬低,把诸葛亮吹得神手其神,什么草船借箭,神坛祭东风,什么给下属有锦蘘妙计。就关羽来说,什么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困古城,和曹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其实,曹操被丑化了,诸葛亮被神化了。

这些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不同之处。

首先巜三国志》是基于现实纪录诸葛亮的人生经历过程,基本客观属实,没有什么夸张,诸葛亮从一介布衣,默默无名,成功上位做到蜀国丞相,托孤重臣,一步一步体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价值,《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生前令人佩服,死后令人敬仰!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带有虚构和夸张,还没出场就把诸葛亮夸成是能安定天下的人,而且神机妙算等,从出山到三分天下一系列虚构的骚操作,令读者对诸葛亮惊为天人,一开始期望太高,但最后仅三分天下直至三国归晋的结局令人惋惜,小说中的诸葛亮更多的是,生前令人惊讶,死后令人叹息!

看完《三国演义》,然后放下书,去干活,

当我们回到现实中,体会柴米油盐的不易,各种成功的不易,更觉得现实中也就是《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真的太厉害了。

《三国志》是史志记述,忠实原貌,不可评论,不可抒情,不可夹叙夹议,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反映事情事件,不溢美,不诿过,编写史志原则是“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坚持辩论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地反映 历史 和现状。所以,《三国志》其写法与《三国演义》迥然不同,演义是文学剧本,可以夸大夸张,也可溢美,更可评论,也可故事情节移花接木,转移时间地点场景,展示多种巧合,厚古薄今或薄今厚古,生编硬造,以增强文学性、趣味性、吸引阅读性,引发读者百看不厌等技术手段。这就不难解释诸葛亮等众多人物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事件展述、人物原型与性格特点、治国治政、用兵韬略等出入很大的原因吧。仅作个人观点增补,请专家再评弹或提指导建议。

第一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有政治才能,他会根据国家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是国家在经济,军事,人才,方面充实起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第二 诸葛亮有外交手段,他知道三国鼎立蜀国的实力是最弱的。必须要和吴国联合才能对抗魏国。一直和吴国把关系搞得非常好。

第三 诸葛亮发明了 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等军事装备。提高蜀军战斗的能力。

第四 因为三国鼎立时期是战乱时代,时常有战争发生。所以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位能呼风唤雨具有军事才干的人。这里有两个,但 历史 当中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是很一般的。

第五 虽然说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很一般,但若没有诸葛亮在政治治国方面的才能在三国鼎立时期。蜀国也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没有诸葛亮,很可能早就被魏国和吴国给灭了。正是因为诸葛亮有政治和治国的才能。所以,蜀国打了败仗,可以很快休整过来。蜀国伐魏失败5次也能很快休整过来。

说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

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 历史 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

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

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但作为严谨的 历史 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

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 历史 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是谁这样说的?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更厉害。说这话的人肯定没有看过三国志。三国志里记载的诸葛亮,都是真实的 历史 。 历史 里的诸葛亮,可不像演义里边的那么夸张。诸葛亮充其量就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并不是十分优秀。他在军事方面成就不大,他在军事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擒孟获,放孟获。

演义将他给神化了,把他说的神乎其神,还能呼风唤雨。好好看看三国志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