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我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忙。我虽然知道起大概,但没看见那里有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和系统的阐述!恳求大家帮帮我了,谢谢!
解析: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财政赤字始于改革开放的1979年,当时赤字规模较小。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财政赤字的规模急骤扩大,从1994-1997年每年600亿左右增至1998年的1460亿元,1999年的1803亿元,2000年的2533亿,2001年的2598亿元,2002年的3098亿(预算数)。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国际警戒线3%。
按一般逻辑,财政收支是经济发展的综合显示器,经济好转理应促使财政状况改善。但时至1997年,改革以后我国财政已连续近20个年度出现财政赤字,而且何时能消灭赤字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一方面是旧问题和某些新的失误的影响所造成,另一方面,则属于在体制变动、经济调整和发展当中不得不为之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财政赤字与经济状况不良联系起来。
1980年之后, *** 每年都在预算中主动打赤字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它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预算约束软化、 *** 职能过大、经济效益低下、通货膨胀、妨碍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等问题。但总的来说,财政赤字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不这样,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经济调整、稳定、发展措施,就难以出台。比如,1998年以来 *** 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以赤字扩大支出规模的,首先,我国绝大部分赤字支出都是用于为民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有别于多数国家的一般情况。其次,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处于低谷时期,由于经济衰退引起的周期性赤字不会排挤民间投资,反而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启动内需,使经济尽快复苏。
(二)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 由于不存在财政结余,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主要是通过向银行透支来解决的。从1979年开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末期隐藏的财政困难和改革之后逐年增加的财政赤字,中国不得不恢复了对外借债,1981年之后,又开始举借内债,,从那时起,中国的国债规模便开始不断膨胀。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赤字数额,国债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在1994年 *** 明确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之后,国债的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导致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国债发行从1979年的35.31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4180.1亿元,而且国债余额的年增长率远大于同期的GDP年增长率。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还导致了国债发行中还本付息数额所占比例的大幅上升,由于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是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这就导致我国国债发行成本的居高不下。从1994年开始,国债发行中的将近一半数额要用于旧债的还本付息,这也是致使国债规模迅速扩张的因素。并且为了弥补赤字,促进经济增长, *** 同时进行发行国债与减税让利的行为必然会导致新一轮赤字的产生。
从实践来看,中国上述关于国债的理论和实践的我国没有财政结余可供动用, 而因此,如今我国发生财政赤字全靠增发国债弥补。
可以看出,自我国1980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市场就一直被当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场所。而从1994年起法律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也使得国债发行成为我国目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唯一一种赤字弥补方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 *** 对国债发行和货币发行这两种方式的一个利弊权衡的结果。根据我国情况,切实可行的是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通过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不增或少增发货币, *** 既得到急需的资金,又不破坏供需平衡,从而防止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也给商品生产正常进行提供了基本保证,因而国债成为我国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
问题描述:
我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忙。我虽然知道起大概,但没看见那里有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和系统的阐述!恳求大家帮帮我了,谢谢!
解析: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财政赤字始于改革开放的1979年,当时赤字规模较小。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财政赤字的规模急骤扩大,从1994-1997年每年600亿左右增至1998年的1460亿元,1999年的1803亿元,2000年的2533亿,2001年的2598亿元,2002年的3098亿(预算数)。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国际警戒线3%。
按一般逻辑,财政收支是经济发展的综合显示器,经济好转理应促使财政状况改善。但时至1997年,改革以后我国财政已连续近20个年度出现财政赤字,而且何时能消灭赤字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一方面是旧问题和某些新的失误的影响所造成,另一方面,则属于在体制变动、经济调整和发展当中不得不为之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财政赤字与经济状况不良联系起来。
1980年之后, *** 每年都在预算中主动打赤字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它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预算约束软化、 *** 职能过大、经济效益低下、通货膨胀、妨碍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等问题。但总的来说,财政赤字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不这样,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经济调整、稳定、发展措施,就难以出台。比如,1998年以来 *** 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以赤字扩大支出规模的,首先,我国绝大部分赤字支出都是用于为民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有别于多数国家的一般情况。其次,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处于低谷时期,由于经济衰退引起的周期性赤字不会排挤民间投资,反而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启动内需,使经济尽快复苏。
(二)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 由于不存在财政结余,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主要是通过向银行透支来解决的。从1979年开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末期隐藏的财政困难和改革之后逐年增加的财政赤字,中国不得不恢复了对外借债,1981年之后,又开始举借内债,,从那时起,中国的国债规模便开始不断膨胀。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赤字数额,国债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在1994年 *** 明确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之后,国债的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导致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国债发行从1979年的35.31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4180.1亿元,而且国债余额的年增长率远大于同期的GDP年增长率。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还导致了国债发行中还本付息数额所占比例的大幅上升,由于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是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这就导致我国国债发行成本的居高不下。从1994年开始,国债发行中的将近一半数额要用于旧债的还本付息,这也是致使国债规模迅速扩张的因素。并且为了弥补赤字,促进经济增长, *** 同时进行发行国债与减税让利的行为必然会导致新一轮赤字的产生。
从实践来看,中国上述关于国债的理论和实践的我国没有财政结余可供动用, 而因此,如今我国发生财政赤字全靠增发国债弥补。
可以看出,自我国1980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市场就一直被当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场所。而从1994年起法律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也使得国债发行成为我国目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唯一一种赤字弥补方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 *** 对国债发行和货币发行这两种方式的一个利弊权衡的结果。根据我国情况,切实可行的是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通过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不增或少增发货币, *** 既得到急需的资金,又不破坏供需平衡,从而防止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也给商品生产正常进行提供了基本保证,因而国债成为我国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