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大学生情绪缓解?
1、保证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
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按时入睡定时起床,维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三餐,可以帮我们维持基本的秩序感。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心情的调节。
2、适当关注疫情的变化
疫情期间生活的失控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会反复地刷手机、不断地关注疫情相关的信息,以期获取更多的讯息,来拿回生活的掌控权。但过度关注疫情只会适得其反,很多信息会造成过度的恐慌和情绪反应。现在关于疫情的政策已经放开了,所以自己更要注意防护,即使是阳性也并不可怕,按时定量吃一些药物,多喝水,多休息,3~5天就会好了。
3、允许情绪波动,接纳情绪
发生
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出现情绪波动都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是可以被积极调整的。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与 亲人、朋友等进行交谈,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有趣书籍、体育锻炼、做冥想等方式让自己拥有愉悦轻松的心情和积极上进的状态。
4、学会放松,迎接胜利
心理要有一种信念:疫情终会过去,我们也会越来越好。
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值得同情与关怀。大学生应当将自我关怀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不回避挫折情境带来的负性情绪,而以善意、理解和普遍人性的心态来对待负性情绪。
“我也没有办法”“我解决不了这些”,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静态的,除了令人沮丧,还会使说话者陷入困境无法行动。大脑会跟随着思想去操纵身心,试着运用语言去改变思想从而使自己有更积极和健康的情绪出现,比如用“我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有一个新的挑战”去替代那些让你陷入困境的说话方式,尽量在说话的时候使用正面词语,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出现积极和正性的情绪,更开朗,做事更有效率。
2.适度接受信息,关注情绪变化
对大学生而言,要适当地放下手机,人生中出现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应关心自己的情绪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比如:试着每天写下三件发生的让你感到愉快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很小,把它找出来并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显眼的地方让自己随时可以看到;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想象好友站在自己面前,如果他遇到问题自责难过时,你会怎么安慰他,然后把这些话说给自己听,宽容地对待自己。这些自我关怀的小举措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负面情绪。
3.融入亲密关系,寻求专业支持
在疫情面前依然有一些人保持了笃定的价值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加强和室友的良性互动,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通过线上会议、在线课堂等多种方式来汲取知识和精神层面的“营养输送”……“被疫情偷走的大学时光”固然让一些愿望被搁浅,却也可以给另外一些目标的实现提供契机。哪怕多和父母电话沟通,也能够弥补一些亲情互动上的亏欠。
如果觉察出自己一直陷在比较严重的恐惧、紧张和焦虑的束缚中,大学生也可以寻求学校、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开通的心理热线或心理咨询公众号的专业援助,及时处理好应激障碍,把自己尽快地带离这种情绪,转而以更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日常生活中。
4.调整作息节奏,提升自控能力
大学生可以主动创造居家学习氛围,把自己的学习区和娱乐区分开,在学习前整理书桌,清理桌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物品,用环境设定提醒自己、约束行为。将学习目标分解为明确、细致的每日学习计划,采用“番茄工作法”,把学习时间分段,提高专注力,高质量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此外,每日利用Keep等软件工具适度运动、打卡分享,也可以释放躯体能量,提高大脑活力,让学习更有效率。
表达性书写
很多人喜欢通过手帐或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日常感悟,保存生活的点滴。其实,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情、整理思路的好方法。而表达行书写,即在书写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更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每天花几分钟,把早餐情绪困扰的事情或感受写下来,当这些情绪被看到,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就不会轻易掉到这样的思维陷阱,久而久之情绪也不会收到很大的影响了。
正念冥想
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产品不断的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现代人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效率和创造力在不断的萎缩。心智需要训练,而通过每天两小时的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创造力。我们都有想成为的样子,当现实与幻想存在差距时,常常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或者极度的心理,长期的处于压力的状态,机体会产生皮质醇应激激素,导致睡眠质量降低,影响情感起伏。通过冥想,可以与脑海中喋喋不休的自己聊一聊,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减少应激症状,缓解焦虑,回归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