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明面条为什么下架
陈克明刚出道时挑着面在县城里转,怕丑不敢吆喝。几十斤面早上挑出去晚上还要剩很多回来。老婆说他“斯文”,哪能做生意。他很认真地对待这事儿,专门跑到乡下无人的地方,想着词儿练吆喝,练胆气。
有了自己的摊子,来买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克明买回了面机,建了专门的烘干房,产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干房,他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对挂面烘干需要的时间、温度、间距等进行记录。
大热天,烤房里可以烤得鸡蛋熟,他赤膊短衩,可以在那里熬过半个时辰,一出烤房,已是雨人似的。几个月下来,最节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干方法被他找到。
“在南县,我的面好吃点,也许是我认真些,比别人更用心思点。”每一次从钻研中得到成功,陈克明对面条就更着迷。拌料的配方、煮面的时间、消费者的口感等等,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东西,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
对陈克明而言,如果生存是创业最大的原动力,那么认真是他初始竞争力形成的注脚。做面,曾经是这个男人养家糊口的天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命运的新一页“认真”翻过来时,产业的梦想会升腾起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岳阳这样离他的南县大本营不算太远的城市时,便发觉即使把面条的价格压到亏本,也没有多少人问津。
他去调查市场,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他的质量没有优势;没有走出作坊的生产方式,让他的成本也难以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