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佛道大辩论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其可比较著名的有14次。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
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
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
胜负无记载。
6、隋炀帝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
佛胜。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师李荣(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
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
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每次均败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730年,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
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最终“同归于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
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
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
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13、元宪宗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14、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
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败,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扩展资料:
佛道之争的特性:
1、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
2、然道佛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
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 *** 。
佛道之争文献:
1、有关收录佛道论争之文献不少,较重要者有《夷夏论》、《三破论》、《显正论》、《十异九迷论》、《老子化胡经》、《混元圣纪》、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法琳之破邪论、神清之北山录等。
关于汉朝末年武装起义以后的道教。
2、它们要么所记日期不准确,要么根本不记日期,要么就根本抱有明显的偏见,象在释、道二教论战交锋时所写的小册子那样。
除此之外,由于这些现存材料未经充分细心研究,所以不可能给这个时期的道教描绘出一幅准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