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是什么意思?
意思:自古以来,世人都以中华的礼仪与习俗示为高尚与尊贵,而轻贱胡人那种混乱的伦理制度与习俗,而朕(我)却不分汉胡两者的区别视为同等,所以胡人皆视朕(我)如父母一样尊敬。
原句——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其中:"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以汉族为中心其地为中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各以方位称: 东为夷, 西为戎,南为蛮, 北为狄。
反映了唐太宗没有“华夷之辨”的思想,对蛮夷放松了警惕。唐朝很多皇帝都象唐太宗一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蛮夷控制了东方藩镇大权。最终引起了“安史之乱”。断送了唐朝的前程。把强大繁荣和平的唐朝变为衰弱萧条年年战争的唐朝。唐朝的后150年和五代的50多年里,年年打仗,民不聊生。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