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与阴历的区别
农历与阴历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
农历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2、天数不同
农历由于选用了恰当的“置闰”原则,使平均历年长度的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阴历只有12个阴历月的简单积累,其长度为29.5×12=354天,和阳历“年”之间有着约11日的差异。
3、使用地区不同
农历由于能够反映寒暑往来和月相的盈亏变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普遍适用。而且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在中国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得到广泛使用。阴历的使用地区主要限于伊斯兰国家,而且只在欢度宗教节日时才使用。
农历渊源
现行农历于1970年以后改称“夏历”为“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使用新的历法,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