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中对“推敲”的思考] 咬文嚼字中分析推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如果不结合全文思路章法,忽略了与第⑥段的联系,这些就都成了悬案。显然,朱先生心如明镜却故意不表态,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用意就在引导读者比较二字产生的不同意境,从而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所以举贾岛例是为了证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事理论据――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用意还在于引出下一层论述。为了给喜欢“钻牛角尖”的读者解惑,朱先生举苏轼写诗例道出了韩愈选择的原理和过程,按朱先生的理解,贾岛只是无法“确定与控制”两个字的联想意义才在取舍上犯了难,读者完全可以仿照第⑥段朱先生所讲的理论和所做的范例,揣摩“推”“敲”的联想意义及生发的丰富蕴藉的含义,自己参与创作,想象诗中意象,为贾岛作一番取舍。在此,笔者大胆作一点粗浅分析。
贾岛早年落魄为僧,法号无本,唐王朝“令禁僧午后不得出”,他做诗发牢骚,“行坐饮食,苦吟不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以诗投韩愈得到赏识,友人劝他还俗应举,但屡应进试不第。贾岛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奇,往往有句无篇,好诗不多,只有一些清奇苦僻的诗句耐人寻味,所谓“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苏轼称“郊寒岛瘦”,说他词语瘦硬景物凄幽,诗情狭窄寒苦,意境荒凉枯寂。根据以上介绍,“鸟宿”两句可能是他赴举至京骑驴赋诗时想起自己以前的僧侣生活所吟,可能当时并没有吟出整首诗,只得了几句,后来才用入乘月夜访友的《题李凝幽居》,那么就有三种情况。
1.诗句描述的是贾岛自己为僧时的情景。孤僧月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曹雪芹发展贾岛这句诗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抒发林黛玉孤寂悲苦。可能想通了某个道理或者感到太冷寂太心累,突然决定回寺,因为门是自掩,所以推门归寺,无论寺里有没有僧侣,无论是兴尽还是败兴都自有一种“胸襟气度”。如果用“敲”呢?说明知道有人应门,出门时没想到要回寺所以被人关到门外了。虽然也担心“搅扰”别的僧侣,但被迫敲因而加重了环境和心境的“岑寂”,所以别有一番苦情和况味。两字都表示“冷寂的场合”,但关键还在于贾岛当时要表现哪一种情境。
2.两句诗用在《题李凝幽居》里作为诗中主人公看到的一幕。夜访友人的诗人明月里看到或听到一位僧人远远的推门(听不到或者听到的不是敲门声)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本诗诗境应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幽雅的居所悠闲的情趣,一切在月夜里或离开的第二天早晨的日光里显得生动、幽美、迷人,绝不似令人愁杀枯寂的“青灯伴古佛”,所以令他向往决定不负幽期言。所以韩愈听了贾岛的说明很有兴趣地思考一阵后可能会说:“在月光明亮的夜里,四周静悄悄的,一个僧人‘得得’地敲着庙门,这情景不是很生动吗?”但“推”就不生动幽美吗?须知“推”门也是发声的,而且古庙里坚硬木质的门转动时发出的摩擦声悠长沉重,远远听来绵长悦耳清幽。贾岛太熟悉僧侣的生活了,他在驴背上反反复复做出推门敲门动作,头脑里回想自己为僧时每天推门敲门的情景,两字也都能表现“热闹场合”,他是多么舍不得丢掉一个呀!“敲”就都好吗?难道传来的敲门声一定让人觉得幽美动人,一定不会让隐士和友人想起一点人事的牵绊而觉得“搅扰”吗?所以仍然不好选择。
3.如果诗中的“僧”是诗人自称,那么诗境应如《寻隐者不遇》。诗人知道这个隐者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掩门而去周游四方,所以自己先敲,发现没人,所以就推,住了一夜第二天临走时在门上题诗,构成了完整诗境。诗僧两个动作都做了,所以二字也难选择。我们如果想象一下他入迷的情景,谁会责怪他的苦吟呢?所以朱先生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因为完全取决于贾岛的心境。如果贾岛是为了把它作为一首干谒诗,倒是用敲门砖的“敲”好。
可见,作者不是孤立的咬嚼“推”与“敲”哪一个字好,而是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恰到好处的思路章法,用清晰的思路把生动鲜活的例子串联起来,化腐朽为神奇,完成了一篇意蕴丰富的佳作。
不仅如此,用意还在于引出下一层论述。为了给喜欢“钻牛角尖”的读者解惑,朱先生举苏轼写诗例道出了韩愈选择的原理和过程,按朱先生的理解,贾岛只是无法“确定与控制”两个字的联想意义才在取舍上犯了难,读者完全可以仿照第⑥段朱先生所讲的理论和所做的范例,揣摩“推”“敲”的联想意义及生发的丰富蕴藉的含义,自己参与创作,想象诗中意象,为贾岛作一番取舍。在此,笔者大胆作一点粗浅分析。
贾岛早年落魄为僧,法号无本,唐王朝“令禁僧午后不得出”,他做诗发牢骚,“行坐饮食,苦吟不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以诗投韩愈得到赏识,友人劝他还俗应举,但屡应进试不第。贾岛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奇,往往有句无篇,好诗不多,只有一些清奇苦僻的诗句耐人寻味,所谓“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苏轼称“郊寒岛瘦”,说他词语瘦硬景物凄幽,诗情狭窄寒苦,意境荒凉枯寂。根据以上介绍,“鸟宿”两句可能是他赴举至京骑驴赋诗时想起自己以前的僧侣生活所吟,可能当时并没有吟出整首诗,只得了几句,后来才用入乘月夜访友的《题李凝幽居》,那么就有三种情况。
1.诗句描述的是贾岛自己为僧时的情景。孤僧月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曹雪芹发展贾岛这句诗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抒发林黛玉孤寂悲苦。可能想通了某个道理或者感到太冷寂太心累,突然决定回寺,因为门是自掩,所以推门归寺,无论寺里有没有僧侣,无论是兴尽还是败兴都自有一种“胸襟气度”。如果用“敲”呢?说明知道有人应门,出门时没想到要回寺所以被人关到门外了。虽然也担心“搅扰”别的僧侣,但被迫敲因而加重了环境和心境的“岑寂”,所以别有一番苦情和况味。两字都表示“冷寂的场合”,但关键还在于贾岛当时要表现哪一种情境。
2.两句诗用在《题李凝幽居》里作为诗中主人公看到的一幕。夜访友人的诗人明月里看到或听到一位僧人远远的推门(听不到或者听到的不是敲门声)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本诗诗境应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幽雅的居所悠闲的情趣,一切在月夜里或离开的第二天早晨的日光里显得生动、幽美、迷人,绝不似令人愁杀枯寂的“青灯伴古佛”,所以令他向往决定不负幽期言。所以韩愈听了贾岛的说明很有兴趣地思考一阵后可能会说:“在月光明亮的夜里,四周静悄悄的,一个僧人‘得得’地敲着庙门,这情景不是很生动吗?”但“推”就不生动幽美吗?须知“推”门也是发声的,而且古庙里坚硬木质的门转动时发出的摩擦声悠长沉重,远远听来绵长悦耳清幽。贾岛太熟悉僧侣的生活了,他在驴背上反反复复做出推门敲门动作,头脑里回想自己为僧时每天推门敲门的情景,两字也都能表现“热闹场合”,他是多么舍不得丢掉一个呀!“敲”就都好吗?难道传来的敲门声一定让人觉得幽美动人,一定不会让隐士和友人想起一点人事的牵绊而觉得“搅扰”吗?所以仍然不好选择。
3.如果诗中的“僧”是诗人自称,那么诗境应如《寻隐者不遇》。诗人知道这个隐者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掩门而去周游四方,所以自己先敲,发现没人,所以就推,住了一夜第二天临走时在门上题诗,构成了完整诗境。诗僧两个动作都做了,所以二字也难选择。我们如果想象一下他入迷的情景,谁会责怪他的苦吟呢?所以朱先生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因为完全取决于贾岛的心境。如果贾岛是为了把它作为一首干谒诗,倒是用敲门砖的“敲”好。
可见,作者不是孤立的咬嚼“推”与“敲”哪一个字好,而是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恰到好处的思路章法,用清晰的思路把生动鲜活的例子串联起来,化腐朽为神奇,完成了一篇意蕴丰富的佳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