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字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火,汉语常用字 ,读作huǒ,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
"火"也常用来做汉字偏旁,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 2019年11月20日,"汉语盘点2019"活动启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通过监测语料库,推荐国际字"火、墙、商"。
火,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图1、图2)像物体燃烧时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两点构成,两点表示火苗中有东西向两旁散发,整个字是向四周发光发热的东西的示意图,由此产生火的含义。
战国文字将火形拆成了四笔,但还保留了一点光、焰上冒的样子;其后的小篆与战国文字一脉相承,楷书写作火,一直沿用至今。
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
唐韵》《集韵》:呼果切。《韵会》《正韵》:虎果切,并货上声。《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