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案例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初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搞得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教改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这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简言之,课堂教学活动要能够使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如何使学生做到愿意学、主动学、会学呢?这是众多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究反思,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贯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并引发思维冲突的“生活情境”,使之亲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从熟知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最终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从生活中照片放大的实例入手导入;教学“轴对称现象”时,可从生活中的大红双“喜”字如何剪出引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将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奥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能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思索、猜想中获得对数学的感性经验,激发其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剪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纸片,将其中一个固定在一张纸上,然后用直尺过一个角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再让学生将另一个三角形的其余两个角剪下来,拼凑在平行线上,观察三个角合在一起是否吻合于平行线组成平角。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动手实践不仅可提升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也可发展学生的摆、想、说等综合素质。
三、转变课堂模式使学生主动学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数学课堂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去“做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思考和探索中理解数学。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反对视人为知觉、概念的获得、推理等方面的消极感受体,强调“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数学教学最可贵之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不要怕学生出错误,尽快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求,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求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烈的,遗憾的是,传统的课堂结构没有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平台。新的课堂结构的自学课中,学生可以交流,也可以到黑板上写下来展示。在合作交流中有了独到的见解可以随时在组内展现,课堂讨论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自主选择、自主展示的平台,要展示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然后统一协调,一旦确定了展示主题,每个学生都会千方百计地为展示得更精彩而积极行动,而且在展示过程中焕发出来的学习热情会向前后延伸,向前延伸到预习课,向后延伸到反馈课。
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获得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预习、交流、互助、展示、达标测评)中会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特别是在交流合作中培养起来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学习互助小组成为现实,学习困难生会因为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而不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会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当下发展,更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谋划。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反思,研究策略,改进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
(责编 闫祥)
如何使学生做到愿意学、主动学、会学呢?这是众多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究反思,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贯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并引发思维冲突的“生活情境”,使之亲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从熟知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最终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从生活中照片放大的实例入手导入;教学“轴对称现象”时,可从生活中的大红双“喜”字如何剪出引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将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奥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能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思索、猜想中获得对数学的感性经验,激发其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剪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纸片,将其中一个固定在一张纸上,然后用直尺过一个角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再让学生将另一个三角形的其余两个角剪下来,拼凑在平行线上,观察三个角合在一起是否吻合于平行线组成平角。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动手实践不仅可提升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也可发展学生的摆、想、说等综合素质。
三、转变课堂模式使学生主动学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数学课堂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去“做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思考和探索中理解数学。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反对视人为知觉、概念的获得、推理等方面的消极感受体,强调“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数学教学最可贵之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不要怕学生出错误,尽快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求,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求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烈的,遗憾的是,传统的课堂结构没有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平台。新的课堂结构的自学课中,学生可以交流,也可以到黑板上写下来展示。在合作交流中有了独到的见解可以随时在组内展现,课堂讨论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自主选择、自主展示的平台,要展示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然后统一协调,一旦确定了展示主题,每个学生都会千方百计地为展示得更精彩而积极行动,而且在展示过程中焕发出来的学习热情会向前后延伸,向前延伸到预习课,向后延伸到反馈课。
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获得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预习、交流、互助、展示、达标测评)中会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特别是在交流合作中培养起来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学习互助小组成为现实,学习困难生会因为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而不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会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当下发展,更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谋划。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反思,研究策略,改进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
(责编 闫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