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解释:分庭抗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出《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复统辖之制。”
拼 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释 义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出 处庄周《庄子·渔父》 近义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词 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词 性 中性词,用于双方
成语典故
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庄子·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 渔父
庄子 渔父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父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现代文演绎
河畔一块高地上是一片杏林。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正坐在杏树下休息。流水淙淙,秋风习习,孔子欣然抚琴,学生各自读书。一曲将半,一个白发渔翁走上岸来,坐在不远处,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着下巴眯着眼睛听琴。曲子终了,老者招招手,让子贡、子路过来,问道:“那个弹琴的是什么人呢?”子路率先回答:“他是我们的老师,鲁国的学者孔夫子啊。”老者又问:“这个姓孔的是干什么的?在国君或王侯那里做官吗?”子路一时语塞,子贡说:“老师不做官,他奉行忠信、仁义,推行礼乐,讲究人伦,对上忠于国主,对下教化庶民,以利天下,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老者长叹一声说:“他这样做,真是摧残心性,劳乏筋骨,却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他离大道也实在太远了。”说完转身向河边走去。
子贡急忙把老头的话转告老师。孔子放下琴,站起身来说:“这是一位圣贤之人啊!”跌跌撞撞地追到河边。老者正要划桨离去,孔子拱手连连拜请,说:“先生留步,孔丘多年求学访贤,现已69岁,还没受过高士指点,今有幸偶遇先生,万望不吝赐教。”渔翁并不客气,下了船,赤脚站在沙滩上,说:“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若四者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治理好;如果乱了方位,不尽职守,天下*就不可避免。而你上无君侯之职,下无臣子之份,却独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企图用忠信、仁义来匡正天下、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又自不量力了吗?”
孔子似乎明白了自己常年周游列国,主张却到处碰壁的原因了,接着问:“您刚才说我危害了自己的真性,请问什么是真性啊?”老者说:“所谓真性,就是精诚,就是本性。所以强哭者悲而不哀,强怒者严而不威,强亲者笑而不和;真哭哀而无声,真怒威而无色,真亲和而无笑。真性用于人间情理,侍奉亲人则慈孝,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散则悲哀,一切都自然而然。”孔子听得句句入耳,好像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珍宝,但意犹未尽,虔诚地说:“我愿做您的学生,请问先生家居何处?”渔父笑而不答,登上船,划桨击水,唱着渔歌远去了。
这时,颜渊已把牛车引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绳子递给老师,孔子却木然不觉。他躬身抱拳,敬立良久,目送老者,直到看不见背影。子路脸色阴沉,嘟嘟囔囔地说:“我跟从您多年了,还没见过一个打鱼的老头这么傲慢。以往就是与天子诸侯见面,也是分庭抗礼啊。今天对这个渔夫却如此谦卑恭敬,真是不可理解。”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一手扶着车子,一手指着子路说:“仲由啊,你的愚顽粗劣,真是难以教化啊。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失礼不仁是祸患之源。这位老者是精通事理的贤士高人,我怎么能与他分庭抗礼呢?” (改动较多 请看原文对照理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它的整理和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
词语辨析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中性词,用于双方[3] 。
近义: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辨析: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
不同在于: ① “平起平坐”含有“权利相等”的意思;~没有;② ~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有时也可用于多方。~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能。
示例: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2.他说:再不~,我们不就丧失了商场主动权了!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出《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复统辖之制。”
拼 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释 义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出 处庄周《庄子·渔父》 近义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词 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词 性 中性词,用于双方
成语典故
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庄子·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 渔父
庄子 渔父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父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现代文演绎
河畔一块高地上是一片杏林。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正坐在杏树下休息。流水淙淙,秋风习习,孔子欣然抚琴,学生各自读书。一曲将半,一个白发渔翁走上岸来,坐在不远处,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着下巴眯着眼睛听琴。曲子终了,老者招招手,让子贡、子路过来,问道:“那个弹琴的是什么人呢?”子路率先回答:“他是我们的老师,鲁国的学者孔夫子啊。”老者又问:“这个姓孔的是干什么的?在国君或王侯那里做官吗?”子路一时语塞,子贡说:“老师不做官,他奉行忠信、仁义,推行礼乐,讲究人伦,对上忠于国主,对下教化庶民,以利天下,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老者长叹一声说:“他这样做,真是摧残心性,劳乏筋骨,却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他离大道也实在太远了。”说完转身向河边走去。
子贡急忙把老头的话转告老师。孔子放下琴,站起身来说:“这是一位圣贤之人啊!”跌跌撞撞地追到河边。老者正要划桨离去,孔子拱手连连拜请,说:“先生留步,孔丘多年求学访贤,现已69岁,还没受过高士指点,今有幸偶遇先生,万望不吝赐教。”渔翁并不客气,下了船,赤脚站在沙滩上,说:“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若四者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治理好;如果乱了方位,不尽职守,天下*就不可避免。而你上无君侯之职,下无臣子之份,却独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企图用忠信、仁义来匡正天下、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又自不量力了吗?”
孔子似乎明白了自己常年周游列国,主张却到处碰壁的原因了,接着问:“您刚才说我危害了自己的真性,请问什么是真性啊?”老者说:“所谓真性,就是精诚,就是本性。所以强哭者悲而不哀,强怒者严而不威,强亲者笑而不和;真哭哀而无声,真怒威而无色,真亲和而无笑。真性用于人间情理,侍奉亲人则慈孝,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散则悲哀,一切都自然而然。”孔子听得句句入耳,好像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珍宝,但意犹未尽,虔诚地说:“我愿做您的学生,请问先生家居何处?”渔父笑而不答,登上船,划桨击水,唱着渔歌远去了。
这时,颜渊已把牛车引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绳子递给老师,孔子却木然不觉。他躬身抱拳,敬立良久,目送老者,直到看不见背影。子路脸色阴沉,嘟嘟囔囔地说:“我跟从您多年了,还没见过一个打鱼的老头这么傲慢。以往就是与天子诸侯见面,也是分庭抗礼啊。今天对这个渔夫却如此谦卑恭敬,真是不可理解。”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一手扶着车子,一手指着子路说:“仲由啊,你的愚顽粗劣,真是难以教化啊。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失礼不仁是祸患之源。这位老者是精通事理的贤士高人,我怎么能与他分庭抗礼呢?” (改动较多 请看原文对照理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它的整理和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
词语辨析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中性词,用于双方[3] 。
近义: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辨析: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
不同在于: ① “平起平坐”含有“权利相等”的意思;~没有;② ~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有时也可用于多方。~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能。
示例: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2.他说:再不~,我们不就丧失了商场主动权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