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男是女

 我来答
人资小甯
2023-05-26 · 超过8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万
展开全部
性别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在每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分类就是性别。儿童一出生,父母得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有关孩子性别——“男孩”或“女孩”。性别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对待儿童的方式,如给孩子取名、为儿童挑选服饰和玩具、与儿童游戏和谈话等无不传递着社会有关男女不同的标准和期望。
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已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并将这类信息整合到自我概念系统中,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这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别化又称性别类型化。儿童的基本生物特征、社会经验和认知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的性别化。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如男孩长大后成为男人;理解性别的坚定性,如一个人不因发型、服装或喜爱的玩具是异性的而改变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生理上的差别。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例如,大多数社会认为女性应承担养育后代的角色,男性作为丈夫或父亲要为家庭提供支持、保护,使它免受伤害。因而,社会期望女性富于感情、温柔、友好、合作、服从、谦和,对他人的需要敏感,期望男性独立、果断、自信,具有支配性、竞争性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每个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认同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与他完全同一,而是增加了对他的忠诚和亲密感,这是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认同父母,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性别角色认同是其中的部分。
关于儿童的认同动机有种种假设:是害怕失去爱,还是保护自己免受惩罚?是对父母权利和地位的崇拜和模仿,还是体验与父母的类似感而增强认同?也许认同过程并非某种假设可以解释清楚。亲子关系的质量无疑会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有重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男孩偏爱认同父亲,女孩偏爱认同母亲。
4.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性别角色偏爱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
⑴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
⑵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随着儿童自我概念的日益分化,在他们能评价自我与性别角色标准的类似或差别、自我与同性别父母的相似或差异后,上述两种因素开始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偏爱产生重要影响。
⑶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性别的价值的线索。许多文化更重视男性,给男性以较高的地位,这种文化决定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通过家庭、同伴、其他对儿童有影响的成人或大众传播媒介等灌输给儿童,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偏爱。
二、性别化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2岁儿童能够按照自已的刻板印象给照片上的人贴上男或女的标签,然而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大多数2.5-3岁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稳定性,认为一个人只要换换衣服和发型就能变成另一性别的人。学前儿童对性别的认同缺乏灵活性,对于男孩和女孩应该怎样有着严格的想法。5岁前儿童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强烈,尽管到7岁时这些信念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刻板,但是不会消失。事实上,学前儿童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上传统的成年人很相似。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标准,在孩子出生后,父母就把自已的性别角色标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他们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儿童几乎在会正确使用性别标签不久,就获得了一些性别刻板印象。有一项研究给2.5-3.5岁儿童两个性别不同的娃娃,问他们这两个娃娃分别从事什么活动,如做饭、缝衣服、玩娃娃、开火车或卡车、打架、爬树等。几乎所有2.5岁儿童都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而3.5岁儿童知道得更多。
还有研究表明:2岁儿童一般通过性别区分某些财产和任务,如吸尘器、食物与女性关联,汽车、工具与男性关联; 3-4岁时,儿童可以安排与性别原型相对应的任务、玩具和活动; 5岁时,儿童开始将某些人格特质与男性或女性相关联,如警觉性和修养程度。戴蒙与4-9岁儿童交谈,以确定他们怎样用性别角色标准评价其他儿童的行为。例如,一个叫乔治的男孩喜欢玩娃娃,为什么人们告诉他不能玩?乔治玩娃娃是否对?如果继续玩下去会怎样?结果,6岁之前大多数儿童都认为男孩玩女孩气十足的玩具是不对的,他们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是刻板而严厉的。对于性别角色心理维度标准的认识要到学龄期以后儿童才能获得,而且相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标准要灵活得多。5-6岁儿童开始明确性别是永久的,也正在寻求男孩和女孩应该如何表现的行为准则。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看电视等方式获得知识(如男孩不能哭)。
最初,儿童将这些视为完全的道德准则。之后,他们意识到这是社会习该怎样有着严格的想法。5岁前儿童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强烈,尽管到7岁时这些信念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刻板,但是不会消失。事实上,学前儿童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上传统的成年人很相似。3.性别化行为的发展。儿童的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4-22个月的男孩就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18-24个月的婴儿即使在没有其他玩具的情况下,也通常拒绝玩异性孩子的玩具在整个童年期,男孩更喜欢在同性别群体中活动,女孩更关注个体,更乐意以同性别一对一的形式活动。
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不要有“娘娘腔”, 而不太在意女孩的“假小子气”。因而,男孩的行为稍微偏离性别角色标准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很快就知道了社会对男孩期望的是什么。有研究表明,男孩到3岁时更可能对女孩的活动表现出厌恶。例如,当实验者给他们洋娃娃时,他们会明确地拒绝。
另外,研究者发现,通过塑造与强化的方法很难改变男孩对游戏的偏爱。4-9岁的男女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遵从这些社会要求。然而,女孩比男孩对异性玩具、游戏和活动的兴趣保持得更久些。有人记录了750名5-9岁儿童在给“圣诞老人”的信中表达的玩具偏爱。尽管他们的要求大多反映了各自的性别偏爱,但女孩比男孩要异性儿童玩具的更多些。一项追踪研究务还考察了儿童早期几种性别化行为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凡是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在儿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强化,因而行为的稳定性有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消退。   
 三、性别化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产生认同的结果之一。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会建构一种自我性别图式,并根据性别图式评价信息、环境刺激等对自己是否合适。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态度和行为的两种机制是直接训练(强化适当的性别行为,惩罚不适当的性别行为)与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则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些观点增进了我们对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解,各种理论强调的不同过程似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整合理论的倾向。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出生前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定一个孩子的性别并依照性别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年幼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为,主要原因是他人强化了他们的此类行为,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认同。2.5-3岁儿童获得了基本的性别认同,并开始形成性别图式。而当他们到了6-7岁,能够理解性别恒常性时,就不再完全依赖于性别图式,他们开始对同性别榜样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学习、判断更适合自己性别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对其性别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青春期及以后,青春期生理的巨变与新的社会期望(性别强化)起,使青少年重新审视自我概念,形成和成人一样的性别认同。这一阶段,青少年的性别化发展可以用各种理论综合解释。
四、儿童的家庭结构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数学能力的预期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父母传递这些信息的方式很微妙,如果一个孩子在为家庭作业寻求母亲帮助时听到母亲说“去问爸爸吧,他数学好”,或者听到父亲说“你妈妈学数学很费劲”,孩子会逐步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数学是男孩的领域,女孩不适合。传统上,心理学家认为男子气和女子气是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但是,有人提出了心理两性化的新看法。柏姆的模式是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具有两性化特质,糅合男女两性的优秀品质,不必只接受某一性别的特质而拒绝另一性别的特质。
一般而言,假小子是被成年人和同伴接受的,而且假小子并没有干扰成年人“女性化”人格的发展,同样有助于女孩获得好的性格,如警觉性。相反,玩洋娃娃及女子气的男孩容易招致同伴、家长和教师的反对,甚至是嘲笑和奚落。大多数成年人对男孩双性行为的反对可能源于对可能导致同性恋的恐惧。
五、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
孩子的性别意识,从小就要培养。小儿子彦宝贝现在6周岁,我是如何帮助彦宝贝建立性别意识的呢?回顾过往,做如下特意的培养。
1.注意穿衣打扮。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在孩子的穿衣打扮上做出根本区分。注意衣服的颜色、功能、款式,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可以给男孩子穿女孩子的衣服,女孩子穿男孩子的衣服。在彦宝贝未出生、不知宝贝性别时,我们给宝贝买一些男孩、女孩都能穿的中性衣服。当确定宝贝男孩时,给宝贝穿的鞋子、帽子、衣服都是男生衣服。用衣服暗示宝贝是一个男孩。
2.认识身体,了解性器官。认识性器官要和认识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不能搞特殊化,既不要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齿加重神秘感,也不要过于郑重其事,激起孩子不该有的好奇心。在很小的时候,告诉彦宝贝,男孩和女孩的根本区别就是性器官,自己和爸爸一样长的“小鸟鸟”,是男孩。女孩和妈妈一样则长的“小鸡鸡”,是女孩。所以男孩站着尿,女孩蹲着尿。彦宝贝在大些,给孩子看一些绘本《乳房的故事》 《小鸡鸡的故事》《小威向前冲》等性教育书籍。
孩子不应该像过去那样,欺骗、隐瞒,不正确的给予教育。另外,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身体有一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在生活中,我们在大多数场合,不会给别人看我们的隐私部位。除此之外,只有爸爸妈妈和医生在我们的身体需要清洁和检查时,可以触摸我们的隐私部位。如果有人要触摸你的隐私部位,或者让你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不管这个人是你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坚决地说“不”,并及时告诉你所信任的成年人。
3.辨认、引导正确使用不同性别的生活用品。
我们不单注意给孩子穿着打扮,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也要正确地展示男女穿着,正确使用不同性别的生活用品,让孩子在衣服和生活场景中对性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妈妈的裙子,爸爸的短裤;妈妈的口红,爸爸的剃须刀等等,都应该告诉孩子它的使用场景,给孩子做正确的引导。
4.引导正确的性别生活习惯。
在彦宝贝稍大些,告诉宝贝,男女有别,男孩应去男厕所大小便;可以和爸爸一起洗澡,但不能和妈妈、姐姐一起洗澡;可以和爸爸睡在一起,再大些自己一个人睡觉;男孩子不可以梳辩子、涂口红等等。
5.强化孩子对性别的优势。
⑴玩具的选择。
在玩具的选择上,注意性别。男孩子要选择男孩子喜欢的玩具。例如小水枪、小飞机、小汽车等男孩玩具,少买毛绒玩具。
⑵绘本读物的选择。
在绘本读物上的选择也要注意性别,给男孩子多讲一些英雄故事,多看表现男子汉这方面的绘本。给女孩子玩一玩芭比娃娃。例如,我儿子喜欢听少儿《西游记》《猴子警长探案记》《哪吒传奇》等英雄成长故事,类似《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却很少听。
⑶增进父亲和男孩的亲子关系。
有人说,男孩和父亲呆的时间长聪明。我想说,要想培养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离不开父亲的陪伴。父亲的言行是男孩模仿的榜样,父亲陪伴男孩的时间长,有助于建立性别意识。小儿子非常喜欢和老公呆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我也乐意让他和爸爸多接触,让爸爸的性格、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影响着小儿子。
⑷培养男孩坚强、乐观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培养小儿子坚强、乐观的性格。例如,小时候,小儿子跌倒了,让宝贝自己爬起来。即使碰疼了,也不能哭,要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又例如,外出时,害儿子走丢,告诉宝贝:“要拉着妈妈的手,别把妈妈丢了!”“宝贝要保护好妈妈!”打防疫针时,告诉宝贝:“打针不疼,男子汉不哭!”我们的暗示下,我儿子打针从来不哭!
⑸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和家庭责任感。
小儿子特别勤快,有参与做家务的意识。在很小的小时,我堆地,他也帮着干活。我做饭,他也要做。在我家你会常常看到小儿子站在凳子上,拿着锅铲,在锅子挥舞的情景,不到六岁的儿子,会擀饺皮、会洗碗、会堆地……而且做的有模有样。小儿子有一句口头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的事情帮着做。”一边做,一边还求表扬:“妈妈,你说我勤快不?”“嗯嗯!勤快!”“爸爸回来,我要告诉爸爸,妈妈辛苦了!我也辛苦了!”“妈妈,你真有福气!你生了一个勤快儿子!”听着小儿子的童言童语,我的心乐开了花!
此外,我还要求小儿子玩玩具后及时归位,写完作业自己整理书包,睡前整理好衣物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儿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培养儿子的家庭责任心。孩子的性别意识从小培养,从小事做起。愿宝贝成为一个健康、积极上进、有担当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