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海军历史上命运最跌宕的战列舰
俄国海军历史上命运最跌宕的战列舰
1910 年1 月,俄罗斯获悉土耳其正试图从英国造船厂订购新的无畏舰。为了对抗土耳其海军的威胁,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黑海舰队扩编计划,为黑海舰队建造了3艘战列舰。俄罗斯海军以“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又称“甘古特”级)为基础,对其设计进行简单修改,开始建造三艘“玛丽亚女王”级战列舰。
1911年10月30日,三艘战列舰的开工仪式同时举行。 “玛丽亚皇后”号和“亚历山大三世”号建造于俄罗斯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建造于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1914年4月15日,“亚历山大三世”号下水。 1917年二月革命后,4月29日舰名改为“威尔”号(),1917年6月26日正式服役。
该舰排水量22600吨,主尺寸168X27.43X8.36米,功率26500马力,航速21节,续航力2960海里/10节。装备3座4门305毫米主炮,20门130毫米和8门75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员1202人。
这艘船在调试后正在土耳其海岸外巡航。 11月,出海拦截土耳其“米迪利”号巡洋舰(Midilli;原德国“马格德堡”级“布雷斯劳”号)。同年12月,舰上水手宣布支持布尔什维克。
1918年4月29日,该舰再次升起乌克兰国旗,宣示效忠乌克兰中央拉达政权。 5月1日,当获悉德国与苏俄正式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该和约承认芬兰和乌克兰独立)后,与黑海舰队其余战舰一起,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来到新罗西斯克,开始升起俄罗斯帝国圣安德烈的旗帜。
由于舰队司令萨布林中将拒绝接受列宁“在新罗西斯克击沉舰船”的命令,6月15日,“威尔”号战列舰舰长季赫梅涅夫(A..)被任命为代理舰队上将,虽然他也没有执行命令。 6月17日,他率领“威尔”号战列舰、6艘驱逐舰和1艘辅助巡洋舰从新罗西斯克返回塞瓦斯托波尔。留在新罗西斯克的一艘战列舰和八艘驱逐舰不愿向德国人投降,不幸沉没。
返回塞浦路斯的战舰全部被德军缴获,但由于形势严峻,德军并未将这些舰艇投入使用,“威尔”号战列舰仍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南部海湾。 11月24日,得知德国宣布投降后,圣安德鲁斯旗再次在船上升起。然而,很快,之前的占领者就被英国和法国军队所取代。对于之前的敌舰,英法联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1918年12月15日,包括“威尔”号在内的一些最有价值的战列舰被拖到土耳其的伊兹米特港(伊兹米特市土耳其西部,是马尔马拉海以东的伊兹米特湾港口)。1919 年8 月,随着武装部队在俄罗斯南部取得胜利,英国决定将部分被俘的前俄罗斯帝国船只移交给白卫军。 9月25日,英国人在塞瓦斯托波尔将他俘获的“威尔”号战列舰(原“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移交给白卫军。为纪念白卫军的创始人,同年10月17日,该舰再次更名为“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 )。当时,船的状态并不令人满意。好在锅炉和机械都正常运转,火炮只有2号炮塔因为滚珠轴承出现问题无法转动。不过使用起来并不容易,白卫军此时也缺乏相应的高手和经验丰富的水手。
当时,白卫军的攻势正盛,黑海似乎不会有什么战斗,这艘战舰服役也不算急。然而,战局很快就急转直下。 1920年1月4日,红军攻占马里乌波尔,抵达亚速海。随着顿巴斯煤矿的易手,塞瓦斯托波尔出现了煤炭危机。现有的煤炭储量足以为小型船只提供保卫克里米亚地峡所需的资源。当然,这艘战舰可以供给数百吨的煤炭。石油储备不多。 1920年夏天,煤炭短缺的问题只能通过向国外采购来解决。
1920年6月,在舰队的帮助下,弗兰格尔的部队在亚速海沿岸登陆,向北塔夫里亚发起进攻。攻势的下一阶段是第聂伯罗夫斯克攻势(),舰队的任务是进入第聂伯河河口并协助地面部队进一步推进。 1919年舰队也进行过类似的行动,但当时兵力有限。然而1920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通过侦察发现红军在奥恰科夫修筑了坚固的岸炮阵地,并封锁了河口。此外,红军还组建了一支地区舰队,拥有2-3座配备150毫米火炮的水上炮塔和一些小型武装舰艇。与此同时,从6 月17 日开始,红军开始在奥恰科夫港和敖德萨港外布设地雷屏障。
鉴于这些情况,白卫军决心集中精力使用奥恰科夫目前可用的全部海军。核心是用“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的305毫米主炮摧毁红军的岸炮阵地。为此,首先,船上人数必须达到营业所人数。将一些海军专家和水手编入战舰后,人手还是不够,只好从北塔夫里亚的一个警卫连调来了三百名新兵。此外,海军学院的学生被安排到舰上各部门的基层工作,而一个海军步兵连则专门负责舰上的警卫工作。接下来的几天,战舰开始补充煤炭,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补充各种物资。
7月31日,这艘战列舰在舰队司令萨布林中将()的旗帜下,在“海豹”号潜艇和“卢库尔”号游艇()的陪同下出海。根据锅炉运行情况,航速为6-10节。 8月1日中午,在距离钱德罗夫斯基灯塔8海里处,他们遇到了4艘正在引导舰队第1分队进入钱德拉湾的扫雷舰。第一支队由巡洋舰“科尔尼洛夫将军”号、驱逐舰“不合理”号和“萨肯船长”号组成。第3 分队配备炮艇“Kacha”()和“Alma”()以及3 艘武装驳船,部署在Yegorlitzkem 湾()的Pokrovka()。随后,“海豹”号潜艇代替“鸭子”号潜艇封锁敖德萨。为了保证战舰的顺利运行,还在钱德拉湾建立了水上飞机基地。
8月2日,扫雷舰扫荡奥恰科夫附近海域,留下巡逻舰“巴坎”号()。 8月3日上午,战列舰在扫雷舰之后出动,缓缓驶向奥恰卡夫。在距尼古拉斯岛18 公里(97 股)处,炮击准备开始。当时,红军在岛上有一口130毫米的沿海炮台。为提高射击效果,白卫军在金布翁沙嘴设立观察哨,并在尼古拉耶夫岛和奥恰科夫之间派遣武装驳船B-1号,通过电话和无线电及时向战列舰报告射击情况。进行更正。
上午10时,“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战列舰炮击了尼古拉耶夫岛的沿海炮台。这一天一共发射了21发炮弹,有6-7发炮弹直接命中,引发了剧烈的爆炸。据说白卫军的这次炮击使用的是矫正射击,射击效果非常好。如果这个信息是正确的,最奇怪的是波克罗夫卡的支队没有占领该岛。此时,海军他的一个步兵连已经在“科尔尼洛夫将军”号巡洋舰的支援下登陆该岛。
8月4日,这艘战列舰在2艘扫雷舰的帮助下驶近别列赞斯基河()河口。随后,“科尔尼洛夫将军”号巡洋舰也抵达这里。下午,该战列舰炮击了奥恰科夫一处150毫米岸炮阵地,但只命中7发炮弹。经过了解,原来是无线电信号受到了红军非电站的干扰。随后,白卫军向金布沙嘴的观察哨发送了一个小功率无线电台。入夜,在保安船和扫雷舰的保护下,两艘船依然停泊在原地。
十四个小时后,战列舰再次开始炮击。除了使用观察哨外,枪击事件还由“科尔尼洛夫将军”纠正。这一天,战列舰共发射炮弹21发。尼古拉耶夫岛上的红军海岸炮阵地和浮动电池用150 毫米火炮还击。据金布沙嘴白卫军观察哨报道,在战列舰连发三发炮弹、巡洋舰连发数次齐射后,红军炮兵沉寂下来。在这次炮击中,红军使用观察气球进行修正射击,但白卫队运送到钱德拉湾的水上飞机无法起飞参战。8月6日,战列舰继续用第三炮塔炮击红军岸炮阵地。这次一共发射了29发炮弹,射击效果不错。炮弹落在目标区域,产生巨大的烟雾并引起三声爆炸。中午,红军从尼古拉斯路出动一艘装备75毫米火炮的武装拖船炮击白卫军观察哨。战列舰立即向武装的拖船开火,连续发射了6发炮弹,但拖船反应迅速,迅速转向,然后消失在视野中。 “阿列克谢耶夫将军”连发6枪,但被拖回的拖船很快离开了指挥官的视野。下午,第1 炮塔继续炮击。在发射了21发炮弹后,观察哨判断阵地已被彻底摧毁。随后,战列舰炮击了其余的岸炮阵地,发射了17发炮弹。
8月7日上午,“科尔尼洛夫将军”号巡洋舰跟随扫雷舰抵达奥恰科夫9公里(50链)外海域。 “卡察”号和“阿尔玛”号炮舰开始准备从别列赞斯基河口向奥恰科夫突围,驶向距市区3公里的海域。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之前交战的海岸炮阵地。然后他们又来回驱车,希望能诱使红军岸炮开火。一整天,“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和“科尔尼洛夫将军”号战列舰随时准备炮击,但红军的海岸炮声却保持沉默。
事实证明,由于无法应对战列舰强大的火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红军岸炮阵地的人员悄然撤离。他只有在确定炮击完全结束后才能返回。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当天2艘炮艇真的闯入奥恰科夫,可能会遇到红海军的多艘舰艇;除非白卫队真的控制了海岸,否则他将顽强地战斗。这时,白卫军司令部向舰队发来电报,因陆上形势变化取消了原定的突围行动,继续封锁奥恰科夫和敖德萨。 8月18日,在“萨肯船长”号驱逐舰的护航下,该战列舰返回塞瓦斯托波尔。
此后,这艘战列舰再也没有出海,一直停泊在北部湾的锚地。 11月10日,在接到准备从克里米亚撤退的消息后,战列舰上的人员也开始忙碌起来。两天之内,战舰就装满了煤炭和各种物资——例如10 头牛和100 只羊等。然而不幸的是,战舰并没有得到所有的锅炉水。
11月13日早上7时,战列舰驶出斯特列茨科亚湾,舰上共有海军步兵、海军学校人员、居民等2086人。海军学院的学生驻扎在船上的重要位置,包括担任锅炉房哨兵。 22:15,它开始前往君士坦丁堡。此时航速只有5节,需要立即清洗燃烧室。11月16日上午,到达距博斯普鲁斯海峡6海里的灯塔。在破冰船的帮助下,它以10节的速度通过了海峡。十八小时后,它驶入了马尔马拉海。
在君士坦丁堡,平民离开军舰进行后续调动,只留下海军步兵和见习官。随后,这艘战舰被加满煤,并接收了500吨油。为了表明这艘船的所有权,法国国旗被悬挂在前桅上。
12月8日,“喀琅施塔得”号战列运输舰和“达尔兰”号运煤船开始启程。这艘战列舰在纳瓦里诺湾为驱逐舰加油,然后于1920 年12 月27 日停泊在比塞大湖,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航行。
应法国当局的要求,为了降低成本,俄罗斯舰队的舰艇船员大幅减少,许多水手去了难民营。但4年后,舰队依然存在。战列舰成为年轻军官的炮兵课程学校。为了维护圣安德烈旗的荣誉,水手们还在对战列舰进行日常维护。战列舰上的炮弹、鱼雷等都存放在西迪阿卜杜拉的军火库中。随后,法国人建议将战列舰移至干船坞,以便清除藻类等并重新涂漆。不过,此时船上只有几十名水手。 1924年10月29日,随着苏法建交,船上的圣安德烈旗被撤去。随后法国政府开始派人上舰,原先在舰上的俄军官兵陆续离开。
不管现在哪个政府执政,法国政府都认为俄罗斯分舰队的舰艇是俄罗斯的财产。针对这种情况,苏联派出一个委员会于12月底抵达比塞大,以了解这些船只的实际情况以及被拖到黑海的可能性。委员会主席是著名的造船大师克雷洛夫,他的助手是前俄罗斯帝国海军少将E.A. Behrens,现任俄罗斯中队指挥官M.A. Behrens 的兄弟。委员会对舰艇进行检查后得出结论,“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战列舰、6艘驱逐舰和4艘潜艇仍具有军事意义,可以拖至黑海进行维修投入使用。至于“科尔尼洛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和其余号老舰,委员会认为现场出售更为实际。但法国政府将船只归还与苏联承认俄罗斯革命前的债务联系起来。这件事的争论拖了很久,一些船开始生锈,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沉没。
1929 年10 月28 日与苏联委员会的谈判破裂后,法国政府决定将这些船只出售给当地一家公司,以部分偿还之前的俄罗斯债务。 1934 年,驻扎在比塞大的俄罗斯分舰队的最后一艘舰艇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在比塞大被拆解。它的火炮和一些设备存放在西迪-阿卜杜拉兵工厂。战列舰的拆解终于在1937年结束,但战列舰的历史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苏芬战争的爆发,迫于西方国家的舆论压力,法国和英国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芬兰。 1940年1月,“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战列舰上的火炮被移交给芬兰。 1918年波罗的海舰队从赫尔辛基撤出时,芬兰收到了很多这种火炮的炮弹。由于波罗的海海峡被德国舰队控制,火炮由芬兰船只运送。为了减少战争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共使用了3艘船进行运输,每艘船装载了4门火炮。
第一艘“朱丽叶”号于1940年1月29日离开比塞大。不过,它似乎并不着急,而是先驶往英国北海港口进行商业交易,苏芬战争于3月13日结束法国政府要求该船返回,但经过谈判后获准驶往芬兰。途中与一艘英国货轮相撞,造成严重损坏。修了一个月。此时,德国已经开始入侵挪威,挪威再次质疑其接下来的航程。过了一段时间,英国政府还是让“朱丽叶”号继续航行,不过去的不是波罗的海,而是刚刚并入苏联的佩特萨莫。直到八月份,它才终于获准驶向波罗的海。 9 月8 日,它抵达亚伯港(今图尔库)并交付了火炮。
第二艘船卡尔埃里克号于2 月5 日离开比塞大,航行顺利。在德国入侵挪威前几天抵达芬兰亚伯港,就在苏芬战争结束几天后。
芬兰将接收的8 门火炮部署在穆亚基鲁沃托岛() 和库瓦萨里岛()。 1943年,芬兰开始使用苏联的TM-3-12铁道炮,它是“阿列克谢耶夫将军”的衍生型。事实上,这些火炮中有3 门在1941 年秋天苏联从汉科半岛撤退期间被遗弃。这些火炮源自最初的战列舰玛丽亚皇后号。废弃时,苏军摧毁了火炮、运载机构等,认为敌人无法进一步利用。不过,在德军的帮助下,芬兰也在1943年使用了它。
最后一艘满载大炮的“尼奴”号于1940年2月26日离开比塞大。4月9日,该船被登陆挪威卑尔根的德军俘虏,随后被送往德国。在芬兰当局的同意下,或未经许可,这些枪被卸下并送到克虏伯工厂改装成海岸炮。随后,1941年11月9日,德军将这4门海岸炮部署到海峡群岛的根西岛,并把这个海岸炮连命名为“米鲁斯”(Mirus)连。炮兵被布置在圣彼得港附近的山上,每门炮相距较远,伪装在茅草屋顶的农舍中,每门炮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通风良好,集中供暖,地下弹药库,环卫系统,照明系统,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等。仰角,正常射程28公里,最大射程30公里,除训练和试射外,从未对敌目标开过火,战后被英军拆毁。芬兰退出战争后,来自比塞大的三门305毫米铁路炮被归还苏联。随后装备海岸炮兵部队,1961年1月1日,该炮兵退出现役入库。今天,这三门大炮都陈列在博物馆里,一门在红山炮台博物馆,一门在圣彼得堡十月铁路博物馆,一门在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中央博物馆。
这艘船的船尾旗以前曾由原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的后代保存在澳大利亚。经过俄罗斯文化部的努力,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2014年9月12日正式移交给黑海舰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