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
1、造型。一般来说古瓷器的造型都是非常古朴知、自然的,并且不同时代的古瓷器都有那么时代鲜明的特征。比如康熙年间的观音瓶就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瓷器器形。现代瓷从造型上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一点,特别是现在有很多艺术瓷,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瓷器造型了。
2、釉面。观察釉面主要是观察它的光泽度,古瓷器因为年代久远,所道以釉面通常都会有一种湿润的袭铅感觉,一些瓷器还会有蛤蜊光,比较典型的就是唐三彩了。而现代瓷器上面的光很多都是浮光,和古瓷器相比会感到有点刺眼。
3、色料。古瓷内器所用的色料和现代瓷是不一样的,比如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的浙江料。
4、画工。古瓷器的釉面是非常有层次感的,上面的飞禽走兽、人物花卉都是栩栩如生的,并且也都是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瓷器:
古代瓷器:
扩展资料:
瓷器总体分两大类:单色釉瓷和彩绘瓷。
单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和色釉瓷。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枣禅行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类冰类玉。
色釉瓷: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凳哗。
首先是材料的纯度差异。古陶瓷受限于原料选矿和提纯的工艺与设备颤唤,胎和釉里都含有大量杂质,如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杂质元素都在10余种以上,因而瓷器的呈色单色性较差,都是呈过渡色,绝无艳丽的单色。即使同窑烧制的相同配方的一批瓷器,每件呈色并不相同。现代日用陶瓷胎、釉的纯度很高,即使是质量很差的原料,杂质含量也远低于古陶瓷。现代陶瓷的胎色纯白,釉无色透明。
其次是材料的穗洞御颗粒度差异。古陶瓷原料的粉碎、研磨和过滤工艺与设备都很落后,都是人工或简单机械作业,陶瓷原料的粒径大约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尺寸跨度达3个数量级以上。粒度不均匀导致古陶瓷的胎不能做得很薄,壁厚也不能很均匀,表面凹凸不平,棱线不直,挂釉厚薄不均,露胎处较粗糙,致密度不高。不管刮胎成型操作如何精细、手艺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匀都会导致烧结时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不均不可避免。现代陶瓷猜岩原料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同一数量级,质量最差的原料粒径差也达不到2个数量级。因此,现代陶瓷中的气相和玻璃相占比很低,细润致密,烧结变形很小,厚度非常均匀,表面是标准的几何弧度或镜面,釉的润湿性很好,很薄且均匀,绝无不挂釉的狭缝或露胎点,胎釉结合十分牢固。
第三是颜料的差异。古陶瓷所用颜料都是天然矿料,纯度低且粒度较粗,呈色如前述。釉下彩边际发散(有毛边),有立体感;釉上彩堆釉较厚,难以描绘细微笔画,覆盖性较差,有通透感,色彩过渡变换复杂,各不同部位颜料呈色存在较大差别。现代颜料都是化工产品,单色性好,覆盖性强,无通透感,呈色艳丽,边缘界限分明,细微笔画绝无浸染过渡,颜料层很薄,无立体感。在化工颜料中掺杂也不能掩盖这些特征。
第四是烧结缺陷的差异。由于胎釉材料成分、粒度、杂质的差异和炉内温度分布的差异等,古陶瓷基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胎裂、釉裂、气泡、脱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且有堆釉等缺陷,只有个别品种古陶瓷少有或没有可见气泡。现代陶瓷可以完全消除这些缺陷,人工制造这些缺陷很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