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我们该怎么办?求解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家长们总会面临很多的教育问题。大到学习小到生活,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就影响了孩子的未来。面对这么多的教育选择,有一项在家长中至今仍然存在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孩子摔倒该不该马上扶起来。
“不仅我自己不会扶,我也不允许别人扶”有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该网友下班回家,路过一个人潮涌动的步行街,在她的前方有一对母子,母亲穿着靓丽,一时之间有点看不出具体年龄。孩子倒是比较好分辨,四五岁的样子,活泼可爱,一路牵着妈妈的手左看右看。
原本是极其普通的画面,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倒是让这位网友开始对妈妈刮目相看了。小孩似乎是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挣开妈妈的手就往旁边的橱窗跑,结果没有看清脚下,被小石头给绊倒了。小孩当场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周围的人纷纷侧目,妈妈这个时候也走到了他身边。
一般家长这个时候肯定是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生怕孩子摔到哪里了吧;但是这个妈妈就偏不,她站在孩子面前,完全无视了孩子伸出的双手,反而开始教育起来。
“是你自己走路不看路才摔倒的对吧,那这是不是你自己的责任呢?”
孩子听着妈妈的问话,显然也有点懵了,一时之间都忘记了哭,只是呆呆地点头。妈妈接着又说,“那现在这样是不是你自己的责任呢?”
孩子再次默默点头,妈妈又说道,“那么你现在坐在这里是做什么呢?你自己摔倒了,就自己站起来。”听完妈妈说的话,小孩居然真的擦干眼泪乖乖站起来了。
而看着儿子乖巧的样子,妈妈也没有吝啬她的鼓励,一边帮孩子拍打着衣服上的灰尘一边鼓励道:“你学会了承担自己的错误是非常勇敢的行为,不过妈妈还希望你记住,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应该像现在这样,勇敢地站起来。”
一旁的路人围观了全程,听到这位妈妈的话不禁笑出了声,开口说道:“孩子这么小,真的能听懂吗?”
而这一次,还没轮到妈妈反驳,孩子自己先说话了。“我听懂了!妈妈告诉我以后摔倒了要自己站起来,因为我是勇敢的孩子!”
小孩子的童言童语打动了网友的心,她在网上说道:“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即使是这样的小事也会对孩子有这样大的影响。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当他摔倒时,不仅我不会扶他起来,我还会阻止其他人扶起来。我会像这位妈妈一样,认真地,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和教育。我不能扶他一辈子,他总要学会自己站起来。”
不管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些过于武断,但是不可否认的,当孩子摔倒时,家长的第一反应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切记“三不要”。
第一,不要过分慌乱
有些家长在孩子摔倒后,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着急,更有甚者直接尖叫一声,就冲上去把孩子抱起来,生怕孩子出什么问题。
其实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就有些过头了。有些时候孩子自己可能都没什么感觉,但是看着家长这种反应马上就会开始害怕了。
这种做法其实也属于对孩子的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把任何人的关心都当作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向别人寻求不到帮助的时候,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生气愤怒。
2,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向家人寻求帮助,不会独立思考,永远都长不大。
第二,不要视而不见
在针对这方面的教育上,有些家长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他摔倒的时候,我假装看不见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想法也是大错特错的,和第一种情况完全相反,家长这种做法过于冷漠。也许孩子第一次摔倒的时候是想向家长寻求帮助,但是却被完全无视了,那么孩子就会开始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的想法,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这样长大的孩子同样会出现两种问题。
1,冷漠,没有人情味。对很多的事情都习惯冷眼旁观,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完全不愿意伸出援手,甚至对象是自己的家人。喜欢从利益的层面思考问题,完全没有共情能力。
2,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对家长失望,过分独立,认为自己的事情都不需要家长插手,提前进入叛逆期,且叛逆期持续时间更长。
第三,不要过度鼓励
孩子自己站起来之后,家长们通常都会对孩子进行鼓励,但是这样的鼓励也是需要一个度的。要让孩子理解,你鼓励他的原因并不只是他“摔倒了自己站起来”这种行为,而是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了勇敢。
不然孩子会开始觉得只是自己站起来就能得到夸奖和鼓励,开始为自己做到的一点点小事就沾沾自喜,逐渐变得自大。
记住这“三不要”的同时,家长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教育方式。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次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真的摔疼了,所以才会哭
在孩子摔倒之后,家长不要忙着教育和心疼,首先观察一下孩子是否有明显的受伤。如果孩子还是大声哭闹,首先要询问孩子身体是否有明显的疼痛,如果真的伤到了某些部位,就不要忙着教育了,先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才是正事。
第二种,见人下菜碟,你一关心我我就开始哭
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摔倒之后可能完全没有问题,站起来还能当场跑个八百米,但是家长一关心就开始哭了,就好像突然开始向家长“碰瓷”了一样。
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可不要被孩子的哭声吓到了,在确定孩子并没有受伤,只是为了得到家长关心的情况下,要用正确地方式教育孩子。
第三种,不痛不痒,自己爬起来
这样的孩子本身就是比较独立的,可能家长都还没发现孩子摔倒了,他自己就已经拍拍屁股站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要吝啬自己的关心,需要主动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然后适当地夸奖孩子的勇气,进行教育。
多数的家长都不会注意到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殊不知正是这些小事,在慢慢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的年纪还太小,担心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家长的教育, 那么家长可以试着用其他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实只有在摔倒的当下,孩子会感觉自己摔倒了,一大半的孩子在站起来之后,如果没有家长后续的各种询问,都会忘记这件事情。不过在孩子年纪还小,不能理解家长的教育时,家长就可以转移视线,让孩子忘记这件事,这也许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当然了,最好的做法还是和本文一开始的那位妈妈一样,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发散思维,让孩子主动思考这些行为的意义。
但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摔倒后的教育,而是教育带给孩子的背后的意义,让孩子从小就能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思维,这才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同样地是绊倒,一个日本妈妈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当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
而当宝宝摔倒时,一个美国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女儿摔倒后的一连串儿反应:突然跌倒——等待周围人的反应——哇哇大哭(或者是一声不吭,自己趴在地上哼哼唧唧)。当然哇哇大哭的前提是她碰着头了,感到了痛,我们也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嘭”的响声。后者则是她在等待我们把她抱起来。然而往往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却想不了那么多,看到孩子突然摔倒哭得很痛,还是会立刻把她抱在怀里给她安慰。
三个不同国家的妈妈对待同一问题的做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个人也比较赞同美国妈妈的做法。孩子在哪里跌倒,就鼓励她在哪里爬起来,要是摔疼了,她肯定会哭,这时我的做法依然会是她抱在怀里,等她疼痛缓和了就不哭了。如果跌倒没有碰疼,我还是会告诉孩子,让她自己扶着其他物品什么的争取自己站起来,给她鼓励的掌声,并且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样一来再遇到此类情况,孩子肯定会选择自己慢慢地爬起来,对于她们幼小的心灵来说,得到父母的鼓励,何尝不是拥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