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提示该问答中所提及的号码未经验证,请注意甄别。
2个回答
2013-12-18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拥有巨大丰富的传统园林资源可供借鉴,一方面又面临着与传统全然不同的现实环境问题,尤其在目前全球化所造就的历史经济与文化环境中,既陷入困境,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目前的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在向前发展,日益表现得丰富、多元,但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论,缺少评论,缺少好作品,设计师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态,浅尝辄止,对景观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陈旧的保守观念和生吞活剥的西化模仿时时干扰着规划设计创新的步伐。(1)文化碰撞全球化正突破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阂,中外文化大碰撞,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借鉴和比较的视野,使设计师可以用新思维、新角度审视传统,并将其精神、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景观语境;(2)开放社会全球化中的信息高速流通使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以各自富有特征的设计语言对话。中国传统园林富有地方性的特征和悠久传统,可以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获得延续、发展;(3)公众参与全球化导致"全球意识"的成长,使公众认同公共价值和批判标准,并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必然大大提升其景观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准,创造高品质景观环境;(4)先进技术全球化发展中信息的广泛交流使中国设计师拥有广阔的视角、丰富的素材库和新锐的观念,而新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又激发设计师创造新颖的景观形式和追求崭新的视觉效果;(5)广阔市场景观设计的市场化虽然会带来利益化运作,但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竞争促使设计进步,并使景观设计朝向更符合人性、更多样、更有特色的方向发展。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中国景观设计师要在新世纪拓展设计方向,就必须了解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景观规划设计优秀品质,致力于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现代中国景观,而非仅仅以古典园林的存在,作为一个僵化和单调的文化他者的标本。中国传统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达到过高度成熟阶段,它的许多设计观念与手法是有恒久启示意义的,例如与诗、书、画结合,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结合人的视觉规律所发展出来的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挖池筑山布局方式等。当然继承传统是一个领悟传统并参与到传统发展之中的过程,今天的设计环境毕竟与古代有很大区别,在继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要留取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而舍弃那些阶段性、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寻找到适宜新时代的载体去容纳传统园林特质,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设计观念与现实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将传统园林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设计语境。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融入世界,以开放的心态提升理念,发展设计工具,共享信息资源,吸纳一切有益的外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为我所用。但是,融入全球化并非意味着一体化,吸纳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纯洁性,要反对抛弃中国优秀园林设计传统,肤浅西化,极力模仿外来景观设计表象的"拿来主义",而以自己的本色特征与其它设计思想相交流、对话、碰撞,并激发出创造的活力。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意识到地域性的存在和意义,也只有保持地域性特征,才能在全球化世界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全球化和地域性因开放的设计观念而实现辨证统一。全球化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它已经在发生、进行着,并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人类的文化、技术及其所影响的大自然在日新月异地拓展,相应的景观形式与内涵也在拓展,人类需要重新认识、界定其面对的景观,通过规划设计为其现在和未来的呈现开辟新思路和方向。结合全球化的特征,使景观符合人类的根本需求,体现自然生态机制的平衡,表达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地域变化特征,揭示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并由此发展出实现上述观念与目标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手段、工具、程序。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更需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正视问题,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接受外部信息、资源和能量,借鉴国外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利用最新技术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固守中国特色,以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园林精神,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取舍与欣赏方式,表现情景交融的内涵、精致细腻的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形式。以开放性和独特性营造出更具持续性和良性循环的中国现代景观。全球化是一个过程,而且在现实中是不均衡发展的,其中充满了渗透与被渗透,覆盖与被覆盖,影响与被影响的动态变化,虽然其进程逐渐被理性修正,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宽容,方向越来越多样,但仍然会有许多东西被同化、吞并乃至消失,因此,要及时去发掘它的价值,使其有全球共享的基础。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文化水准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不仅是技术与方法问题,更多的是愿望和个性问题,只有主动走出去,拓宽视野,带着新奇并加以分析,才能独创性地融入世界,与时代同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绿沁集团
2023-08-27 广告
2023-08-27 广告
广州绿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专业的团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优质的规划设计服务。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充分挖掘风景区的潜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注重细节,精益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绿沁集团提供
2013-12-18
展开全部
在提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规划开始时,就把握住景观设计的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不应像以前一样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二是,四方互动,甚至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的一样种进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同时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强调环境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但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始不再机械地搬用西方式园林模式。甚至开始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他们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共享性与均好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综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探讨的都是“”天人关系”,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尽量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大自然在将丰富的资源、美好的环境恩赐给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雷电、飓风、干旱、地震等灾害;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古代中国人把太阳辐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等环境气候诸要素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去阐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把“天”作为了“天人关系”的中心,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甚至认为可以用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古老的东方哲学与古代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学科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诞生了一门独特的学问———风水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表达出人类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愿望。1)风水实际上是和景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大自然设计好的一个成功景观
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水,“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类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6�1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以自然景观为研究素材,把天文、地理、水文、气候等生态环境内容引进选择、布建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之中。风水学以《易经》为理论基础、指导实践: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风水学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生活环境的选择布建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2)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为达到“聚气”的目的,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时才能有利,所以选址青睐水流婉曲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并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现实中的风水就是告诉你,要尊重原有的场地精神、尊重这块土地的含义:每一寸土地都有神灵在这里栖息。知道了大地的含义,人们就不会随便把一个山头推平,不会随便把一块石头挖掉,不会随便将一棵树砍掉。充满意义的大地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居住在其中也会富有情趣:人类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环境空间,置身于其中的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来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3)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几千年来,原本朴素的风水学掺杂进许多非科学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但时至今日,中国的风水学说经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去除其迷信糟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后,又开始被国际生态学研究者肯定。英国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术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流水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6�1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也指出: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风水说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关于风水意识和风水模式,北京大学俞孔坚提出: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结构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内核,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就山地而言,山脉为龙:“委宛自复,回环重复;若距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葬书》)。即山势连绵起伏、蜿蜒回环,土厚水丰、植被茂密者即为有生气之龙;而以童山(无植被之山)、断山、石山、过山(山脉僵直)和独山为不能“藏风世界”,为没有生气的山。水与山不可分离,两山之间必有一水;山势委宛自复,水也自然回环有情、源远流长。既有山环水抱,形止气蓄的真龙,其中便有真穴,并强调了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卧。”(《葬书》)的穴前清流屈曲、两侧护沙环抱的理想风水意象模式。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五色;如果用来判断地形,五行可以配五种状态:比如说火,火配的是南方,南方属火,火色是赤;朱雀属火,赤是红色,就是阳面;比如说土,土配的是北方,北方属土,土色是黑;玄武属土,土是黑色,就是阴面。左青龙,青龙属木,东边、春天都是属木的;右白虎,白虎属金,西边、秋天都是属金的。
表6-1 风水主要变量之间与五行匹配关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星 岁星 荧感 填星 太白 辰星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时令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德 仁 礼 信 义 智
色 绿 红 黄 白 黑3)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
提到风水,首先就要说到风: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掉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特征。中国大陆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由南方射入:太阳射线中的红外线含有大量的辐射热能,在冬季能提高室内的温度;太阳射线还能促进生物的成长和发展,适量紫外线有着杀菌作用、对人体维生素D合成也大有益处,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益于身体健康。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也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宅第选择在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详加注意。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桃花源记》描述的就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国风水学理论的居住环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风水学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定栽种方向:大门前不可种大树、独树和空心树、瘦结如瘤之树、藤萝纠缠之树等,以免阻挡阳光。风水学对于园林树种选择也甚为讲究,如《相宅经纂》主张宅周植树应“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李杏”;而“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之说,则既有利于环境景观的营造,又满足了改善宅旁小气候的要求。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还被用作趋吉化煞的材料,并被赋予多种吉祥含义:“桔”与“吉”谐音,盆栽柑桔便成为人们春节时家庭的摆设。椿树速生,故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风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树,而且还要绕着转几圈、祈求快快长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着椿树念“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我长长”。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梅花的五枚花瓣被认为是五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而有的园林树木被认为具镇妖祛邪作用:桃、柳树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枝符悬门上、以柳条插于门户以驱邪。银杏树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传为有阴灵,故而术家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柏树被尊为百木之长,传能驱妖孽,坟墓旁多种植柏树。王维诗“常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风水学中认为茱萸是一种吉祥物,在重阳节登高时佩戴可避灾祸。无患子结实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坚硬如珠,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尤为受到尊崇。千百年来,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铸造了一件件令现代人赞叹不已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作品,形成了中国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深入研究中国理想环境模式的重要依据,恰如李约瑟所言 “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以藉此得以说明”(Needham,1962)。也就是说,不管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它都造就了一个环境,一个很舒服很秀美的环境。大家都知道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青城天下幽:什麽叫“幽”?死气沉沉不叫幽静;“鸟鸣山更幽”,山间突然有几只鸟叫,才会更显幽静。风水讲究坡向,坡向告诉你向阳的地方能够长什麽植物、背阴的地方适宜长什麽树木,为未来建筑的朝向确定以及周边的树木种植提供依据。俞孔坚以宁波天童寺的整体景观构架为例,对这一理想风水模式作了具体说明: 天童寺坐落在宁波市东南部太白山深处,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禅宗五山第二,被日本禅宗曹洞尊为祖庭。据《天童寺志》载,该寺的构建受“风水说”(形象)的影响很大,其整体景观结构足以说明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风水模式。在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太白山主脉山脊蜿蜒回环、围合成一山间盆地,只有西侧有一豁口与外界相联系。山脊海拔多在400-500米以上、主峰656.9米,而寺庙所在地海拔只有10-120米,相对高差平均约300-400米,空间围合感极强,可谓“委宛自复”、“环抱有情”,堪称形止气蓄的真龙。天童寺座北朝南,西北侧依太白山主峰,构成背依玄武之势;自主峰东西两侧分出数脉,迤逦南下环护于寺庙之两侧,构成穴之护沙;其它诸支脉或环列于前,或回抱于两侧,如“肘臂之环抱”;侧脉之间的水流蜿蜒曲折尽汇于盆地之中。为使穴前清流护绕有情,寺庙构建者在寺前挖两个大水池,称内、外“万工池”,引右侧之水注入,后绕经寺前汇入盆地,确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之穴;至于土厚水丰,植被茂密则更是其它地方所罕见,因而被列为森林公园。为了“聚气”,在四周护山、盆地之豁口处及完全人工设计的曲折香道两侧广植松竹,形成了长达2千米的古松长廊——“深径回松”和“风岗修竹”景观。从对穴前水流之人工处理及香道的设计和周围的绿化,都可以看出人为活动都在使自然景观结构的某些缺陷得以弥合,从而使之更符合理想风水模式。4)“风水说”给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启示
城市化正在中国大地上快速推进,自然风水景观正面临着难以抵御的冲击。“风水说”所信仰和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现代和未来生态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称“风水说”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把“风水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Skinner,1982)。
“风水说”在技术及迷信的解释层次上是纷繁驳杂的,但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基本一致的;单纯对古代科学进行现代解释无助于科学的发展,但从古代科学的理论思想中获得启发、甚至因此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则是非常有益的。事实说明,“风水说”促成了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化;统观风水理论,至少可以在现代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方面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①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能量交换、物质代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及生物迁徙。关于这五种功能流的认识和测量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还原论”及“分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风水说”以及中医理论中,生命机体和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地以“气”来统之。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集能、质、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体,所以有人认为气实质上是场的概念(李中,1985)。从分析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看,气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无法界定、无法测量,但以气为统一功能特征的系统是可操作、可控制的;关于这一点,如果“风水说”尚不能使我们信服的话,中国古代医学及气功的研究成果则足以使我们信服。西方生态学家也正试图建立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如"Emergy"和 "Transformity"概念(Odum,1988),这一方面的突破必将导致生态学研究的变革。
②因形察气:将功能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气作为综合的功能流,是无形、无嗅和不断流变的,对气本身很难直接把握。在“风水说”中则通过气与形的关系,“因形察气”把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来讨论。“风水说”的这一特点尤应引起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关于景观的空间等级分布及景观结构,Zonneveld(1972)的生态区——地相——地系——总体景观等级划分和Forman等(1986)的以斑块、走廊等为基本元素的结构研究途径,都是以相对均相的地段和生态系统为基本单位的,实质上仍是一种还原和分析的途径。而在“风水说”中,穴场是一个由沙水环抱的整体空间单元,而不是一个均相的地段或生态系统,穴、沙、水和龙的关系不是一个等级、分类的序列,而是一个有机构成序列。风水说,一开始就没有把"龙"肢解为相对均相的"部分",然后再来研究彼此间的关系,而是在有机整体上寻找另一有机整体一-穴。
③气脉: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风水说”强调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明十三陵为例:“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伐石烧灰。”可见,为了保全十三陵陵园的风水,明王朝恨不得把整个燕山山脉皆作为保护对象。依“风水说”看来,十三陵所在山地属燕山之余脉,与北京西山虽有数十里之遥、却一脉相通。这种保护气脉及网络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做法,至少对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间运动是十分有益的,这在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及生态研究中是值得借鉴的。目前景观生态学已十分重视对廊道的研究,廊道与“气脉”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别,从其差别中我们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同样重要的是“风水说”对气脉的曲折与起伏有着特别的偏好:无论是山脉、水流或是道路,认为只有曲屈回环、起伏超迭方有生气止蓄;以水流来说,曲折蜿蜒的形态除了有其美的韵律外,至少可以增加物质的沉积、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减少水灾等。但直线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是高效的,现代公路、铁路、排灌渠或是通讯线路等都追求直线,这恰和“风水说”所追求的意境相反,也许这正是现代城市文明在园林树木景观建植中所要认真反思的。
值得强调的是,与“风水说”的理论思想相比,其技术体系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胜任“风水说”的崇高追求,而现代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也许正好可以弥补。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水,“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类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6�1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以自然景观为研究素材,把天文、地理、水文、气候等生态环境内容引进选择、布建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之中。风水学以《易经》为理论基础、指导实践: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风水学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生活环境的选择布建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2)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为达到“聚气”的目的,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时才能有利,所以选址青睐水流婉曲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并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现实中的风水就是告诉你,要尊重原有的场地精神、尊重这块土地的含义:每一寸土地都有神灵在这里栖息。知道了大地的含义,人们就不会随便把一个山头推平,不会随便把一块石头挖掉,不会随便将一棵树砍掉。充满意义的大地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居住在其中也会富有情趣:人类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环境空间,置身于其中的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来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3)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几千年来,原本朴素的风水学掺杂进许多非科学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但时至今日,中国的风水学说经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去除其迷信糟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后,又开始被国际生态学研究者肯定。英国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术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流水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6�1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也指出: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风水说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关于风水意识和风水模式,北京大学俞孔坚提出: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结构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内核,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就山地而言,山脉为龙:“委宛自复,回环重复;若距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葬书》)。即山势连绵起伏、蜿蜒回环,土厚水丰、植被茂密者即为有生气之龙;而以童山(无植被之山)、断山、石山、过山(山脉僵直)和独山为不能“藏风世界”,为没有生气的山。水与山不可分离,两山之间必有一水;山势委宛自复,水也自然回环有情、源远流长。既有山环水抱,形止气蓄的真龙,其中便有真穴,并强调了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卧。”(《葬书》)的穴前清流屈曲、两侧护沙环抱的理想风水意象模式。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五色;如果用来判断地形,五行可以配五种状态:比如说火,火配的是南方,南方属火,火色是赤;朱雀属火,赤是红色,就是阳面;比如说土,土配的是北方,北方属土,土色是黑;玄武属土,土是黑色,就是阴面。左青龙,青龙属木,东边、春天都是属木的;右白虎,白虎属金,西边、秋天都是属金的。
表6-1 风水主要变量之间与五行匹配关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星 岁星 荧感 填星 太白 辰星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时令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德 仁 礼 信 义 智
色 绿 红 黄 白 黑3)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
提到风水,首先就要说到风: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掉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特征。中国大陆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由南方射入:太阳射线中的红外线含有大量的辐射热能,在冬季能提高室内的温度;太阳射线还能促进生物的成长和发展,适量紫外线有着杀菌作用、对人体维生素D合成也大有益处,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益于身体健康。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也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宅第选择在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详加注意。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桃花源记》描述的就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国风水学理论的居住环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风水学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定栽种方向:大门前不可种大树、独树和空心树、瘦结如瘤之树、藤萝纠缠之树等,以免阻挡阳光。风水学对于园林树种选择也甚为讲究,如《相宅经纂》主张宅周植树应“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李杏”;而“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之说,则既有利于环境景观的营造,又满足了改善宅旁小气候的要求。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还被用作趋吉化煞的材料,并被赋予多种吉祥含义:“桔”与“吉”谐音,盆栽柑桔便成为人们春节时家庭的摆设。椿树速生,故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风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树,而且还要绕着转几圈、祈求快快长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着椿树念“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我长长”。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梅花的五枚花瓣被认为是五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而有的园林树木被认为具镇妖祛邪作用:桃、柳树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枝符悬门上、以柳条插于门户以驱邪。银杏树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传为有阴灵,故而术家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柏树被尊为百木之长,传能驱妖孽,坟墓旁多种植柏树。王维诗“常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风水学中认为茱萸是一种吉祥物,在重阳节登高时佩戴可避灾祸。无患子结实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坚硬如珠,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尤为受到尊崇。千百年来,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铸造了一件件令现代人赞叹不已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作品,形成了中国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深入研究中国理想环境模式的重要依据,恰如李约瑟所言 “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以藉此得以说明”(Needham,1962)。也就是说,不管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它都造就了一个环境,一个很舒服很秀美的环境。大家都知道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青城天下幽:什麽叫“幽”?死气沉沉不叫幽静;“鸟鸣山更幽”,山间突然有几只鸟叫,才会更显幽静。风水讲究坡向,坡向告诉你向阳的地方能够长什麽植物、背阴的地方适宜长什麽树木,为未来建筑的朝向确定以及周边的树木种植提供依据。俞孔坚以宁波天童寺的整体景观构架为例,对这一理想风水模式作了具体说明: 天童寺坐落在宁波市东南部太白山深处,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禅宗五山第二,被日本禅宗曹洞尊为祖庭。据《天童寺志》载,该寺的构建受“风水说”(形象)的影响很大,其整体景观结构足以说明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风水模式。在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太白山主脉山脊蜿蜒回环、围合成一山间盆地,只有西侧有一豁口与外界相联系。山脊海拔多在400-500米以上、主峰656.9米,而寺庙所在地海拔只有10-120米,相对高差平均约300-400米,空间围合感极强,可谓“委宛自复”、“环抱有情”,堪称形止气蓄的真龙。天童寺座北朝南,西北侧依太白山主峰,构成背依玄武之势;自主峰东西两侧分出数脉,迤逦南下环护于寺庙之两侧,构成穴之护沙;其它诸支脉或环列于前,或回抱于两侧,如“肘臂之环抱”;侧脉之间的水流蜿蜒曲折尽汇于盆地之中。为使穴前清流护绕有情,寺庙构建者在寺前挖两个大水池,称内、外“万工池”,引右侧之水注入,后绕经寺前汇入盆地,确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之穴;至于土厚水丰,植被茂密则更是其它地方所罕见,因而被列为森林公园。为了“聚气”,在四周护山、盆地之豁口处及完全人工设计的曲折香道两侧广植松竹,形成了长达2千米的古松长廊——“深径回松”和“风岗修竹”景观。从对穴前水流之人工处理及香道的设计和周围的绿化,都可以看出人为活动都在使自然景观结构的某些缺陷得以弥合,从而使之更符合理想风水模式。4)“风水说”给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启示
城市化正在中国大地上快速推进,自然风水景观正面临着难以抵御的冲击。“风水说”所信仰和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现代和未来生态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称“风水说”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把“风水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Skinner,1982)。
“风水说”在技术及迷信的解释层次上是纷繁驳杂的,但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基本一致的;单纯对古代科学进行现代解释无助于科学的发展,但从古代科学的理论思想中获得启发、甚至因此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则是非常有益的。事实说明,“风水说”促成了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化;统观风水理论,至少可以在现代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方面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①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能量交换、物质代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及生物迁徙。关于这五种功能流的认识和测量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还原论”及“分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风水说”以及中医理论中,生命机体和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地以“气”来统之。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集能、质、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体,所以有人认为气实质上是场的概念(李中,1985)。从分析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看,气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无法界定、无法测量,但以气为统一功能特征的系统是可操作、可控制的;关于这一点,如果“风水说”尚不能使我们信服的话,中国古代医学及气功的研究成果则足以使我们信服。西方生态学家也正试图建立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如"Emergy"和 "Transformity"概念(Odum,1988),这一方面的突破必将导致生态学研究的变革。
②因形察气:将功能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气作为综合的功能流,是无形、无嗅和不断流变的,对气本身很难直接把握。在“风水说”中则通过气与形的关系,“因形察气”把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来讨论。“风水说”的这一特点尤应引起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关于景观的空间等级分布及景观结构,Zonneveld(1972)的生态区——地相——地系——总体景观等级划分和Forman等(1986)的以斑块、走廊等为基本元素的结构研究途径,都是以相对均相的地段和生态系统为基本单位的,实质上仍是一种还原和分析的途径。而在“风水说”中,穴场是一个由沙水环抱的整体空间单元,而不是一个均相的地段或生态系统,穴、沙、水和龙的关系不是一个等级、分类的序列,而是一个有机构成序列。风水说,一开始就没有把"龙"肢解为相对均相的"部分",然后再来研究彼此间的关系,而是在有机整体上寻找另一有机整体一-穴。
③气脉: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风水说”强调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明十三陵为例:“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伐石烧灰。”可见,为了保全十三陵陵园的风水,明王朝恨不得把整个燕山山脉皆作为保护对象。依“风水说”看来,十三陵所在山地属燕山之余脉,与北京西山虽有数十里之遥、却一脉相通。这种保护气脉及网络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做法,至少对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间运动是十分有益的,这在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及生态研究中是值得借鉴的。目前景观生态学已十分重视对廊道的研究,廊道与“气脉”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别,从其差别中我们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同样重要的是“风水说”对气脉的曲折与起伏有着特别的偏好:无论是山脉、水流或是道路,认为只有曲屈回环、起伏超迭方有生气止蓄;以水流来说,曲折蜿蜒的形态除了有其美的韵律外,至少可以增加物质的沉积、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减少水灾等。但直线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是高效的,现代公路、铁路、排灌渠或是通讯线路等都追求直线,这恰和“风水说”所追求的意境相反,也许这正是现代城市文明在园林树木景观建植中所要认真反思的。
值得强调的是,与“风水说”的理论思想相比,其技术体系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胜任“风水说”的崇高追求,而现代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也许正好可以弥补。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