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死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5个回答
2014-02-24
展开全部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有一天,唐叔虞与哥哥周成王在一起玩耍时,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像珪一样的东西,递给叔虞说:“以此封若。”
同他们两个在一起的一个名叫史佚的史官,听到这句话后,就请成王择日立叔虞,而成王却说:“吾与之戏耳。”可是,史佚却不这样认为,他严肃地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无奈之下,成王就封叔虞于唐。唐就是后来的晋国。所以说,晋国的建立是由一句戏言引起的。
但封国在周朝并不仅限于叔虞一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基本上都是周朝所封的,只是被封的原因不同罢了,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唯一的就是天子说话不能信口开河,要说到做到。
自叔虞以后,晋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传位至昭侯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昭侯不仅封他的叔叔成师于曲沃,而且封叔叔的城邑比自己的还要大,更重要的是昭侯的叔叔成师“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这样,作为国君的昭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大大地降低了。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说:“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也正如人们所预言的那样,没过几年,成师的孙子曲沃武公屡杀昭侯的后代,并“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周釐王得到好处后,就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
曲沃武公死后,他的儿子诡诸立为国君,是为献公。因献公伐西戎得到两个女子后,十分地宠爱她们,就想杀掉其他的公子,好让西戎女人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样,晋国就又开始了大乱。既使这样,晋国不仅没有被分裂,而且献公的一个公子重耳当上国君后,还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那么,后来晋国为什么会一分为三呢?
二、晋国分裂的原因分析
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我认为有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分封制的实施,使大臣权力加重。晋国的分封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封土地,大臣拥有地盘。晋献公讨伐骊戎时,得到了骊姬及其妹妹两个女人。骊姬生下儿子奚齐后受到宠爱。献公为了达到废掉太子而立奚齐的目的,就让八个儿子中三个比较贤能、品德高尚的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公子重耳驻守蒲,公子吾夷驻守屈。献公在疏远自己儿子的同时,为了讨伐其他诸侯,就带领大臣赵夙、毕万等,先后讨伐并灭亡霍、魏、耿三个诸侯国。之后,献公就把耿赐给了赵夙,把魏赐给了毕万。从此以后,异姓大臣赵夙、毕万就拥有了自己的地盘,权力越来越大,并最终建立了赵国和魏国。同样,韩国也是受封于晋君的。
二是分封军队,大臣拥有兵权。晋献公时,就把国家的军队分为二军。这次分军,兵权还控制在献公及太子的手中,但到了晋文公时,文公开始建立三行军制。这次与上次有了根本的不同,三行均由大臣掌控,即荀林父统帅中行军,先谷统帅右行军,先蔑统帅左行军。国君失去了军权,就容易受人摆布。
三是分封六卿,大臣左右国政。晋景公时始设六卿。设置六卿,只有周王才可以的,而诸侯国是不能设置的。晋国设置,不仅超越了本分,违背了礼仪,而且也使大臣的权力更大。正因为如此,后来,晋厉公想削弱六卿的权力时,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被大臣所杀。
2、君位更迭失控,使大臣功高盖主。晋国君位的更迭常常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许多公子能够承袭君位,基本上都是大臣辅助的结果。因大臣有功于国君,国君就对大臣失去了权威,造成大臣功高盖主的局面。
晋献公时,因宠爱骊姬及骊姬的儿子,就想杀掉太子及其他公子。而诸公子为了保全性命,就奔跑到其他国家。献公死后,大臣里克殊杀骊姬及其儿子后,就想立逃往在梁国的献公的公子夷吾为君。夷吾身边的大臣吕省、郤芮通过计策终于送夷吾从梁国回到晋国,顺利地当上了国君,是为惠公。
惠公死后,原质于秦国的太子圉背着秦国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怀公。对于太子圉的不辞而别,秦国十分恼怒。于是秦国勾结晋国的栾枝、郤谷等党徒,杀死了怀公,并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国君,是为文公。
而重耳能有今天,与大臣赵衰、咎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原先,重耳逃往齐国后,爱齐女,不愿回国,并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无奈之下,齐女及赵衰、咎犯等大臣把重耳灌醉后,几经周折终于把重耳送回了晋国。这样,有功于重耳的咎犯在回国途中对重耳说:“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过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知道咎犯有所担心,就表态说:“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说着,就把璧投入河中,与咎犯盟誓。
文公重耳死后,儿子襄公欢继位。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幼小。主持政务的赵衰的儿子赵盾,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可是太子的母亲在赵盾的面前哭闹着非要让赵盾立太子。这样,赵盾只得立太子夷皋为灵公。因灵公长大后非常奢侈,又非常凶残,并想杀死赵盾,所以,赵盾的弟弟就把灵公杀死了。后来,赵盾又从周朝迎来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国君,是为成公。到厉公时,大臣栾书、中行偃又杀死厉公,拥立公子周为国君,是为悼公。
这样,晋国的国君就不能不受制于大臣。如晋出公时,四卿知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归入自己的采邑。出公很生气,自己又没有力量,于是就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结果四卿反攻出公。出公在逃亡齐国的路上死去。紧接着,知伯就立昭公曾孙骄做了晋君,这就是哀公。晋国的政务全部由知伯决定,哀公不能控制朝政。等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同杀死了知伯,并全部吞并他的土地后,继位的晋幽公畏惧卿大夫,反而朝拜韩、赵、魏三个君王。
3、宗族之间内讧,使大臣团结壮大。晋国之所以分裂,除了国君受制于大臣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君不用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自己宗族的人,而宗族之间也常常闹些矛盾,不够团结,形不成力量与六卿相抗衡。
如晋顷公时,其宗族祁傒孙子、叔向的儿子,在顷公面前相互抵毁和攻击。六卿本来就想削弱国君的力量,这次正好找到了借口,便依照刑法杀死了他们的全部家族。
与晋国君相反的是,赵、韩、魏三家,始终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对付国君及其他大臣。
晋灵公在位时,十分骄纵。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听。一次,灵公吃熊掌时感觉不熟,就把膳食官杀了。灵公让人把膳食官的尸体抬出去时,正好被赵盾看见。灵公因此害怕,就想杀害赵盾。赵盾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之下的人,这个人回身掩护让赵盾逃走了。后来,赵盾的同族人赵穿杀死了灵公。赵盾死后,其子赵朔承袭爵位,而大夫屠岸贾相诛杀赵氏家族。于是就翻陈年老账,对诸位大臣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诛杀他们。”而韩家却为之辩护,并劝赵朔赶快逃跑,但赵朔不肯逃跑,其家族被屠岸贾全部灭绝了。
或许该有赵国,赵朔被杀后留下一个遗腹子。等遗腹子出生并长大后,韩家又把他推荐给了晋景公。景公就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遗腹子赵武。
晋顷公时,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作乱,其他四卿知伯与赵、韩、魏共灭之,并分其地。晋哀公时,知伯主政,哀公不能制,于是韩、赵、魏共杀知伯,并尽分其地。此时,晋国一分为三的局面已经形成,所以,周烈王皆命赵、韩、魏为诸侯。
三、关于晋国一分为三的几点思考
晋国一分为三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但通过读《晋世家》,我感觉有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关于晋国的起源问题。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晋国是由于天子周成王的一句戏言而建立起来的。一句戏言能够立国,既说明了作为天子,必须言必行,行必果,又说明了天子如果自食其言,那么就会失信于天下,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和拥戴。同时,作为天子,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责任不同,讲话办事必须认真谨慎,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天子无戏言”。
二是关于晋国设立三军的问题。军队的设立,以保护国土和人民生命安全为目的,并以实际情况来制定军队的编制。从晋国实行三军制度改革后,晋国在对外的作战中,较少失败,并一度成为强大的诸侯。从这一点来讲,晋国改革军队体制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晋国在军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晋国国君受制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国君有权有威,又能指挥和调动军队,那么,晋国的分裂局面或许不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三是关于晋国设置六卿的问题。晋国设置六卿,从《史记》中来看,是借鉴了周王朝的做法。虽然按当时的观念,诸侯国是不能这样做的,但从实际来看,晋国设置六卿不仅对国君的权力进行了有效的制约,而且,六卿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大权独揽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晋国最终被一分为三,但设置六卿的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晋国没有形成一套制约六卿的制度或改任六卿的办法。如果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六卿的制度和办法,那么六卿就不会不把国君放到眼里,六卿之间也不会相互地攻伐和争斗。
同他们两个在一起的一个名叫史佚的史官,听到这句话后,就请成王择日立叔虞,而成王却说:“吾与之戏耳。”可是,史佚却不这样认为,他严肃地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无奈之下,成王就封叔虞于唐。唐就是后来的晋国。所以说,晋国的建立是由一句戏言引起的。
但封国在周朝并不仅限于叔虞一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基本上都是周朝所封的,只是被封的原因不同罢了,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唯一的就是天子说话不能信口开河,要说到做到。
自叔虞以后,晋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传位至昭侯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昭侯不仅封他的叔叔成师于曲沃,而且封叔叔的城邑比自己的还要大,更重要的是昭侯的叔叔成师“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这样,作为国君的昭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大大地降低了。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说:“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也正如人们所预言的那样,没过几年,成师的孙子曲沃武公屡杀昭侯的后代,并“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周釐王得到好处后,就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
曲沃武公死后,他的儿子诡诸立为国君,是为献公。因献公伐西戎得到两个女子后,十分地宠爱她们,就想杀掉其他的公子,好让西戎女人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样,晋国就又开始了大乱。既使这样,晋国不仅没有被分裂,而且献公的一个公子重耳当上国君后,还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那么,后来晋国为什么会一分为三呢?
二、晋国分裂的原因分析
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我认为有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分封制的实施,使大臣权力加重。晋国的分封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封土地,大臣拥有地盘。晋献公讨伐骊戎时,得到了骊姬及其妹妹两个女人。骊姬生下儿子奚齐后受到宠爱。献公为了达到废掉太子而立奚齐的目的,就让八个儿子中三个比较贤能、品德高尚的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公子重耳驻守蒲,公子吾夷驻守屈。献公在疏远自己儿子的同时,为了讨伐其他诸侯,就带领大臣赵夙、毕万等,先后讨伐并灭亡霍、魏、耿三个诸侯国。之后,献公就把耿赐给了赵夙,把魏赐给了毕万。从此以后,异姓大臣赵夙、毕万就拥有了自己的地盘,权力越来越大,并最终建立了赵国和魏国。同样,韩国也是受封于晋君的。
二是分封军队,大臣拥有兵权。晋献公时,就把国家的军队分为二军。这次分军,兵权还控制在献公及太子的手中,但到了晋文公时,文公开始建立三行军制。这次与上次有了根本的不同,三行均由大臣掌控,即荀林父统帅中行军,先谷统帅右行军,先蔑统帅左行军。国君失去了军权,就容易受人摆布。
三是分封六卿,大臣左右国政。晋景公时始设六卿。设置六卿,只有周王才可以的,而诸侯国是不能设置的。晋国设置,不仅超越了本分,违背了礼仪,而且也使大臣的权力更大。正因为如此,后来,晋厉公想削弱六卿的权力时,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被大臣所杀。
2、君位更迭失控,使大臣功高盖主。晋国君位的更迭常常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许多公子能够承袭君位,基本上都是大臣辅助的结果。因大臣有功于国君,国君就对大臣失去了权威,造成大臣功高盖主的局面。
晋献公时,因宠爱骊姬及骊姬的儿子,就想杀掉太子及其他公子。而诸公子为了保全性命,就奔跑到其他国家。献公死后,大臣里克殊杀骊姬及其儿子后,就想立逃往在梁国的献公的公子夷吾为君。夷吾身边的大臣吕省、郤芮通过计策终于送夷吾从梁国回到晋国,顺利地当上了国君,是为惠公。
惠公死后,原质于秦国的太子圉背着秦国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怀公。对于太子圉的不辞而别,秦国十分恼怒。于是秦国勾结晋国的栾枝、郤谷等党徒,杀死了怀公,并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国君,是为文公。
而重耳能有今天,与大臣赵衰、咎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原先,重耳逃往齐国后,爱齐女,不愿回国,并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无奈之下,齐女及赵衰、咎犯等大臣把重耳灌醉后,几经周折终于把重耳送回了晋国。这样,有功于重耳的咎犯在回国途中对重耳说:“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过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知道咎犯有所担心,就表态说:“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说着,就把璧投入河中,与咎犯盟誓。
文公重耳死后,儿子襄公欢继位。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幼小。主持政务的赵衰的儿子赵盾,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可是太子的母亲在赵盾的面前哭闹着非要让赵盾立太子。这样,赵盾只得立太子夷皋为灵公。因灵公长大后非常奢侈,又非常凶残,并想杀死赵盾,所以,赵盾的弟弟就把灵公杀死了。后来,赵盾又从周朝迎来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国君,是为成公。到厉公时,大臣栾书、中行偃又杀死厉公,拥立公子周为国君,是为悼公。
这样,晋国的国君就不能不受制于大臣。如晋出公时,四卿知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归入自己的采邑。出公很生气,自己又没有力量,于是就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结果四卿反攻出公。出公在逃亡齐国的路上死去。紧接着,知伯就立昭公曾孙骄做了晋君,这就是哀公。晋国的政务全部由知伯决定,哀公不能控制朝政。等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同杀死了知伯,并全部吞并他的土地后,继位的晋幽公畏惧卿大夫,反而朝拜韩、赵、魏三个君王。
3、宗族之间内讧,使大臣团结壮大。晋国之所以分裂,除了国君受制于大臣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君不用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自己宗族的人,而宗族之间也常常闹些矛盾,不够团结,形不成力量与六卿相抗衡。
如晋顷公时,其宗族祁傒孙子、叔向的儿子,在顷公面前相互抵毁和攻击。六卿本来就想削弱国君的力量,这次正好找到了借口,便依照刑法杀死了他们的全部家族。
与晋国君相反的是,赵、韩、魏三家,始终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对付国君及其他大臣。
晋灵公在位时,十分骄纵。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听。一次,灵公吃熊掌时感觉不熟,就把膳食官杀了。灵公让人把膳食官的尸体抬出去时,正好被赵盾看见。灵公因此害怕,就想杀害赵盾。赵盾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之下的人,这个人回身掩护让赵盾逃走了。后来,赵盾的同族人赵穿杀死了灵公。赵盾死后,其子赵朔承袭爵位,而大夫屠岸贾相诛杀赵氏家族。于是就翻陈年老账,对诸位大臣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诛杀他们。”而韩家却为之辩护,并劝赵朔赶快逃跑,但赵朔不肯逃跑,其家族被屠岸贾全部灭绝了。
或许该有赵国,赵朔被杀后留下一个遗腹子。等遗腹子出生并长大后,韩家又把他推荐给了晋景公。景公就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遗腹子赵武。
晋顷公时,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作乱,其他四卿知伯与赵、韩、魏共灭之,并分其地。晋哀公时,知伯主政,哀公不能制,于是韩、赵、魏共杀知伯,并尽分其地。此时,晋国一分为三的局面已经形成,所以,周烈王皆命赵、韩、魏为诸侯。
三、关于晋国一分为三的几点思考
晋国一分为三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但通过读《晋世家》,我感觉有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关于晋国的起源问题。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晋国是由于天子周成王的一句戏言而建立起来的。一句戏言能够立国,既说明了作为天子,必须言必行,行必果,又说明了天子如果自食其言,那么就会失信于天下,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和拥戴。同时,作为天子,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责任不同,讲话办事必须认真谨慎,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天子无戏言”。
二是关于晋国设立三军的问题。军队的设立,以保护国土和人民生命安全为目的,并以实际情况来制定军队的编制。从晋国实行三军制度改革后,晋国在对外的作战中,较少失败,并一度成为强大的诸侯。从这一点来讲,晋国改革军队体制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晋国在军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晋国国君受制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国君有权有威,又能指挥和调动军队,那么,晋国的分裂局面或许不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三是关于晋国设置六卿的问题。晋国设置六卿,从《史记》中来看,是借鉴了周王朝的做法。虽然按当时的观念,诸侯国是不能这样做的,但从实际来看,晋国设置六卿不仅对国君的权力进行了有效的制约,而且,六卿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大权独揽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晋国最终被一分为三,但设置六卿的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晋国没有形成一套制约六卿的制度或改任六卿的办法。如果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六卿的制度和办法,那么六卿就不会不把国君放到眼里,六卿之间也不会相互地攻伐和争斗。
展开全部
晋文公死后分裂个蛋,晋文公死后晋国接着称霸了近百年,依然是春秋第一强国。
晋国分裂晋文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来曲沃代翼后晋国公族势弱,士卿当权,而晋文公设三军,更是给了士卿直接上台执政的机会,士卿越来越强大,而公族因为互相猜忌越来越弱,最后的下场当然是分裂。
要说历史教训,就是防止世家政治,避免世家重视家族高于国家利益
晋国分裂晋文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来曲沃代翼后晋国公族势弱,士卿当权,而晋文公设三军,更是给了士卿直接上台执政的机会,士卿越来越强大,而公族因为互相猜忌越来越弱,最后的下场当然是分裂。
要说历史教训,就是防止世家政治,避免世家重视家族高于国家利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和当今的前苏联解体带来的历史教训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明了我们国家必须得统一了才不会被人欺负了去。愿祖国早日能够实现统一了,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在世界上真正做到扬眉吐气一刻的早日到来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上胡扯,奴隶主的园子分不分家,关奴隶屁事。
晋献公后,王子王孙们互相PK,导致宗室衰弱。此后,不再分封宗室,导致异姓卿大夫势力渐渐强大。
这是三家分晋的原因。
高层自己杀自己,给了中高层贵族以机会。
教训是:最高层内斗,要讲规则。别公开化,秘密着玩。就算把对手打败了,也不要往死里整,要留有余地,否则利用这个权力真空进来的新贵族,更不拿对手的利益当回事。
晋献公后,王子王孙们互相PK,导致宗室衰弱。此后,不再分封宗室,导致异姓卿大夫势力渐渐强大。
这是三家分晋的原因。
高层自己杀自己,给了中高层贵族以机会。
教训是:最高层内斗,要讲规则。别公开化,秘密着玩。就算把对手打败了,也不要往死里整,要留有余地,否则利用这个权力真空进来的新贵族,更不拿对手的利益当回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24
展开全部
同一个主题贴子为何要发两次(标题、内容完全一致)?这份后发的,容我10分钟后删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