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2、理解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
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
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2、理解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
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
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展开全部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2、理解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
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
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2、理解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
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
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