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即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透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给课题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的学生在课题中间加问号,有的学生加感叹号……)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加的标点符号,有感情的朗读、解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生命虽然很短暂,但要好好的珍惜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样学生就从课题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进而愿意好好地把握生命、珍惜生命。
二、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当学习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在写作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忽略了哪一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方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灵活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即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透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给课题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的学生在课题中间加问号,有的学生加感叹号……)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加的标点符号,有感情的朗读、解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生命虽然很短暂,但要好好的珍惜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样学生就从课题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进而愿意好好地把握生命、珍惜生命。
二、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当学习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在写作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忽略了哪一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方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灵活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全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
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和发明过程。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数学德育中常见:“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但不够,并且在实施中有很多认识误区。例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数学史知识当作“阅读材料”,不入正文;这样一来,数学史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来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数学史的教育应注意: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的统一;数学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以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数学史的教学应当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一个有心的数学教师,会从自己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数学和现实的结合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师,听到一位同学在闲谈中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钱为什么不还钱?驴打滚的债和复利有什么不同?”这位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到数学课上来讨论,复习和推到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公式,比较杨白劳年代的“高利贷”和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引导大家从数学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贷关系”之间的区别。这样进行教育,非常生动活泼,学生也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数学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开启其他科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人类科学
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教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抽象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造就,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存在辨证因素,如:正与负、开方与乘方、微分与积分、变量与函数、方程、变化、数形集合、极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估计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数学中的辩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防止过度使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思维而陷入形而上学。
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教学所独有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五、数学中美育的价值。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就会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这样,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
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和发明过程。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数学德育中常见:“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但不够,并且在实施中有很多认识误区。例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数学史知识当作“阅读材料”,不入正文;这样一来,数学史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来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数学史的教育应注意: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的统一;数学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以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数学史的教学应当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一个有心的数学教师,会从自己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数学和现实的结合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师,听到一位同学在闲谈中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钱为什么不还钱?驴打滚的债和复利有什么不同?”这位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到数学课上来讨论,复习和推到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公式,比较杨白劳年代的“高利贷”和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引导大家从数学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贷关系”之间的区别。这样进行教育,非常生动活泼,学生也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数学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开启其他科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人类科学
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教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抽象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造就,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存在辨证因素,如:正与负、开方与乘方、微分与积分、变量与函数、方程、变化、数形集合、极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估计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数学中的辩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防止过度使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思维而陷入形而上学。
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教学所独有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五、数学中美育的价值。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就会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这样,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