啇,dí ,本义:
(1)根据历史惯例确立太子。引申义:目标人物。帝王目光注视的那个儿子。再引申义:目标。
(2) 树根。
啇,shāng ,异体字:
(1) 同“商”。
组词:三啇
①啇,拼音:dí
五笔86:UMDF 五笔98:YUMD 仓颉:YCBR
笔顺编号:41432512251 四角号码:0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47
基本字义:树根
②啇,拼音:shāng
“商”的异体字。见《干禄字书》。
扩展资料:
díㄉㄧˊ形声。字从立,从古,立亦声。“立”指“立嫡”、“确立太子”。“古”指“自古以来”、“有史以来”、“历史惯例”。
“立”与“古”联合起来表示“根据历史惯例确立太子”。说明:“啇”字形为:以“立”字的变形包住“古”,意思是“外在形式是‘确立太子的程序’,内在根据是历史惯例”。
啇 拼音 dí" 立嫡;shāng(异体字) 同"商"。啇人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不等于繁体字。
《干禄字书》大历九年(774年)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开成四年(839年)由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
现存石刻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句咏题跋:"蜀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见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时中)比刺湖州,得鲁公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剜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缺之,令通颜书之士摹勒刻石于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