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教学大纲指出,恋爱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大学生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
在课堂上,学生们蒙上眼睛,体会怎样建立相互信任并关心对方。供图/胡邓
从不许男女牵手到恋爱实名登记,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今年四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将“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一讲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从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出发,讲述爱情的三角形理论、同性之恋等内容,教大学生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这一大纲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恋爱课程,而是将恋爱教育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成长教育当中,有的作为重要内容,有的则只占很少篇幅。课程讲授方式各异,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那么,国内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恋爱课程?恋爱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其效果又如何?似乎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恋爱还需要上课学习吗?
“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应不应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事实上大学甚至中学到处都有爱情故事在发生。因此,真正的命题应该是大学生如何把恋爱谈得更好,让学生在恋爱中少走弯路,让恋人相处得更加幸福,这正是我这堂课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表示,在他开设的《心理健康通识》公选课上,恋爱心理、男女的思维差异、如何拒绝别人等内容都有所涉及。
“恋爱还需要专门上课学习吗?谁不会谈恋爱呢?” 有大学生认为恋爱课程形同虚设。
但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接受恋爱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恋爱是人生的一个必经过程,更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恋爱课程对于没谈过恋爱的学生是一种引导,对于谈过恋爱的学生则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知识的补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大四学生刘立方(化名)说,“老师讲的案例很有启发,对我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吵架)也有很大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夏翠翠,自2007年起开设了一门公选课《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其中恋爱内容占到了一半以上。夏翠翠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很多学生都有接受恋爱教育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很期待。我也会根据历年学生的反馈来增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我认为恋爱课程不是必须要有的,但至少要有其他形式的恋爱教育,比如讲座等。”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也认为:“大学生在情感发展上正处于急风暴雨的时期,会遇到各种危机,从预防角度讲,恋爱教育无疑是必要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恋爱与一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是一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作为年轻人,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应对。”李焰同时指出,恋爱课程并没有必要成为大学必修课,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需求,高校也很难配备足够的师资。但大学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争取让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能选上课程。
恋爱教育如何进行?
大约十年前,胡邓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情感心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亲情、友情和爱情,其中关于爱情的内容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关于爱情,主要讲两性差异、爱情心理现象、分手技巧等等”。近些年,这门课内容变化不太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网恋、同性恋等主题;同时,胡邓一直在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很多咨询便成了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恋人之间吵架、分手一直是咨询比较多的问题”。
而在夏翠翠的课堂上,选修课程的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内容以体验和讨论为主,比如让学生扮成盲人和哑人,由哑人带着盲人走路,体会两个人怎样建立信任并关心对方。
今年,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计划在他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这门课上,请上课学生来讲恋爱方面的内容,她只是负责组织。李焰解释,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体会、感受、思考和进程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授课讲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而且这种课程和生活的关系密切,每个人都可以思考和表达。学生最苦恼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什么,他们自己最清楚,应该由他们去讨论,去总结,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我认为和其他大学教育一样,恋爱教育也应该是互动式的、探究式的,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在国外早就实现了,而在国内仍然是各大学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课堂体验一
感触不深,可能因为事情还没在自己身上发生
●杨一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四学生
我在大二上学期选修了《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课时不是很多,大概半个学期就上完了。所讲的内容除了恋爱之外,还有一些怎样与其他人交往的内容,主旨就是如何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上第一节课时,所有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10人左右。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讲一些案例,比如情侣吵架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由老师分析解决的方法。总体感觉,老师讲授的时间不多,大家的讨论很多,气氛很活跃。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是非常认真的,只是有些学生在一些话题上不好意思讨论。
最初我上这门课也只是为了修学分,上过课之后发现,对我个人而言这门课不是非常必要,很多所讲内容我都知道,当然可能只知道个大概,没有形成系统,有些浅显。我觉得这门课主要是传达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应对问题的方式。那时我有个朋友与恋人相处得很不好,我就想如果她来上这门课对她应该会有帮助。可能因为这些事没有在我身上发生,所以我才对所讲的感触不深。
快结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做了集体展示。我们小组做的是影视剧中表达爱的方式,有的小组做的是诗词中表达爱的语句。最后,每人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来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心得。这些也是这门课的考核方式。
课堂体验二
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很实用
●陈姝含,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系大三学生
《情感心理学》这门课很受欢迎,每次上课都会有很多旁听的学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这门课所讲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很实用,尤其恋爱在大学里是很普遍的一个话题。胡邓老师在讲这门课时并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单纯地介绍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接受学生心理咨询时的案例来给大家讲故事,授课方式很随意,很灵活,很生动,跟同学们的互动也非常多,能调动气氛,最后还能解除同学们在恋爱方面的疑虑。
有一次胡老师在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胡老师的助教找到胡老师说,他高中时的女朋友中午找他吃饭,但他不方便对现在的女朋友明说,于是便撒谎说中午和胡老师一起吃饭,想请胡老师帮他圆这个谎。胡老师就答应了。但后来男助教的女朋友对此很怀疑,于是那天下午就问男助教中午都吃了些什么,男助教就把吃的菜说了一遍。谁知过了两年之后,男助教的女朋友又向男助教问起那天中午和胡老师吃了什么菜,这下可把男助教给难住了,他自己都忘了有这回事了。男助教的女朋友很生气。
胡老师在课上解释,这个故事说明女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心很细,她可能拿以前事情的蛛丝马迹来试探你。然后胡老师笑着说,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为了避免说谎(当然是善意的谎言)之后遇到麻烦,可以编一个与前女友名字谐音的名字,用来提醒自己。
有些同学会说这门课是教谈恋爱的课,因为老师会讲男生怎么追求女生,情侣吵架之后怎么和好等等。在这门课上什么都可以说,老师也从来不怕在课上剖析自己。
■ 观点
恋爱教育开放程度仍有差距
●叶斌,注册督导师,上海林紫心理机构总督导
如果把“必要”理解为没有就不行的话,那么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是否“必要”很难说,因为在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学生的专业和地区差异都很大,有的人可能对恋爱很了解,有的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有的人可能知道的只是结论,有的人却可能知道一个现象的来龙去脉。但我觉得如果课讲得好的话,肯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为以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很少,有关异性关系的就更少了,即使讲到相关内容,讲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还有些人可能会说恋爱课教给学生一些恋爱技巧,会不会玷污爱情的纯洁。我认为对于恋爱来讲,情感和技巧都很重要,有时心到了,但没有技巧也会与人失之交臂。比如有的男孩被女孩拒绝后就退缩了,没有看出女孩只是矜持;而有的男孩被拒绝后却还是死缠烂打,其实那女孩对他根本不感兴趣,只能让人更加反感。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女孩的心理,不会察言观色。
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非常不足的,恋爱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恋爱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就会使很多学生只能从其他渠道去了解相关知识,有的得不到,有的得到的是错误的。目前,国内有关恋爱教育的问题争议比较大,很多高校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高校的恋爱教育到底能教到什么程度,是很值得注意的。从内容的开放程度上看,我们跟欧美国家的确有一定差距。
“只有爱情是不够的”
●Anna,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生活教育课教师
生活教育课程最早创立于匈牙利,后来在欧洲广泛开展。我们国家是2005年引进的,最初是演讲的形式,后来成为高校的公选课,现在北京已有多所高校开设。
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人生,按讲课顺序分为自我管理、理解自我、我跟他人的关系、我与异性的关系四个主题的内容。其中我与异性的关系主题包括爱、性、婚姻等内容。对于上这门课的学生来讲,最后这部分可能是最吸引他们的,但对老师来讲,这部分内容并不会过于突显。
据我了解,有些人选这门课只是因为它是双语教学,但也肯定有些人觉得这门课有很大帮助,至少能激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通过读小说、看电影,对爱情抱有一些美好的幻想,只看到爱情美好的部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意识到爱情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也希望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人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决定于智力激发、情感健康、身体健康、称心角色、社交效力和心灵之旅等方面,我们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在这些方面全面、平衡、健康发展的人。
英国恋爱教育采取多种策略克服焦虑与尴尬
2000年,英国颁布了“性与恋爱”教育国家标准。在该标准中,既明确了详尽的相关教育政策,也对学校中的性与恋爱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包括:第一,设立基本教学准则,例如对于私人问题可以回避,不强迫参与讨论,必须正确使用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等。这可以为性与恋爱教学创设安全的环境,避免令人尴尬的突发情景与问题。第二,使用远程技术,例如在线答疑、角色扮演、案例探究以及录像教学等。它可以避免尴尬情景并保护学生隐私,帮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讨论敏感话题,学习做出正确决定。第三, 确立合适问题的标准,学会处理突发问题,例如,如果问题过于私人化,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教学准则或者稍后个别解决;如果教师不能回答某些问题, 也应该坦诚相待,随后回答;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适合在整个班级回答,教师应在课后单独解答等。第四,鼓励学生讨论和参与项目学习。这能够有效地促进性与恋爱教学,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根据先前知识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实践各种技能、反馈所学知识、塑造未来行为等。第五,提供反馈。性与恋爱教学包括教师反馈、学生自我反馈以及同伴反馈。
在课堂上,学生们蒙上眼睛,体会怎样建立相互信任并关心对方。供图/胡邓
从不许男女牵手到恋爱实名登记,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今年四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将“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一讲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从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出发,讲述爱情的三角形理论、同性之恋等内容,教大学生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这一大纲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恋爱课程,而是将恋爱教育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成长教育当中,有的作为重要内容,有的则只占很少篇幅。课程讲授方式各异,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那么,国内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恋爱课程?恋爱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其效果又如何?似乎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恋爱还需要上课学习吗?
“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应不应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事实上大学甚至中学到处都有爱情故事在发生。因此,真正的命题应该是大学生如何把恋爱谈得更好,让学生在恋爱中少走弯路,让恋人相处得更加幸福,这正是我这堂课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表示,在他开设的《心理健康通识》公选课上,恋爱心理、男女的思维差异、如何拒绝别人等内容都有所涉及。
“恋爱还需要专门上课学习吗?谁不会谈恋爱呢?” 有大学生认为恋爱课程形同虚设。
但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接受恋爱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恋爱是人生的一个必经过程,更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恋爱课程对于没谈过恋爱的学生是一种引导,对于谈过恋爱的学生则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知识的补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大四学生刘立方(化名)说,“老师讲的案例很有启发,对我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吵架)也有很大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夏翠翠,自2007年起开设了一门公选课《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其中恋爱内容占到了一半以上。夏翠翠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很多学生都有接受恋爱教育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很期待。我也会根据历年学生的反馈来增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我认为恋爱课程不是必须要有的,但至少要有其他形式的恋爱教育,比如讲座等。”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也认为:“大学生在情感发展上正处于急风暴雨的时期,会遇到各种危机,从预防角度讲,恋爱教育无疑是必要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恋爱与一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是一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作为年轻人,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应对。”李焰同时指出,恋爱课程并没有必要成为大学必修课,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需求,高校也很难配备足够的师资。但大学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争取让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能选上课程。
恋爱教育如何进行?
大约十年前,胡邓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情感心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亲情、友情和爱情,其中关于爱情的内容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关于爱情,主要讲两性差异、爱情心理现象、分手技巧等等”。近些年,这门课内容变化不太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网恋、同性恋等主题;同时,胡邓一直在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很多咨询便成了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恋人之间吵架、分手一直是咨询比较多的问题”。
而在夏翠翠的课堂上,选修课程的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内容以体验和讨论为主,比如让学生扮成盲人和哑人,由哑人带着盲人走路,体会两个人怎样建立信任并关心对方。
今年,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计划在他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这门课上,请上课学生来讲恋爱方面的内容,她只是负责组织。李焰解释,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体会、感受、思考和进程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授课讲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而且这种课程和生活的关系密切,每个人都可以思考和表达。学生最苦恼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什么,他们自己最清楚,应该由他们去讨论,去总结,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我认为和其他大学教育一样,恋爱教育也应该是互动式的、探究式的,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在国外早就实现了,而在国内仍然是各大学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课堂体验一
感触不深,可能因为事情还没在自己身上发生
●杨一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四学生
我在大二上学期选修了《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课时不是很多,大概半个学期就上完了。所讲的内容除了恋爱之外,还有一些怎样与其他人交往的内容,主旨就是如何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上第一节课时,所有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10人左右。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讲一些案例,比如情侣吵架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由老师分析解决的方法。总体感觉,老师讲授的时间不多,大家的讨论很多,气氛很活跃。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是非常认真的,只是有些学生在一些话题上不好意思讨论。
最初我上这门课也只是为了修学分,上过课之后发现,对我个人而言这门课不是非常必要,很多所讲内容我都知道,当然可能只知道个大概,没有形成系统,有些浅显。我觉得这门课主要是传达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应对问题的方式。那时我有个朋友与恋人相处得很不好,我就想如果她来上这门课对她应该会有帮助。可能因为这些事没有在我身上发生,所以我才对所讲的感触不深。
快结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做了集体展示。我们小组做的是影视剧中表达爱的方式,有的小组做的是诗词中表达爱的语句。最后,每人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来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心得。这些也是这门课的考核方式。
课堂体验二
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很实用
●陈姝含,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系大三学生
《情感心理学》这门课很受欢迎,每次上课都会有很多旁听的学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这门课所讲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很实用,尤其恋爱在大学里是很普遍的一个话题。胡邓老师在讲这门课时并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单纯地介绍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接受学生心理咨询时的案例来给大家讲故事,授课方式很随意,很灵活,很生动,跟同学们的互动也非常多,能调动气氛,最后还能解除同学们在恋爱方面的疑虑。
有一次胡老师在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胡老师的助教找到胡老师说,他高中时的女朋友中午找他吃饭,但他不方便对现在的女朋友明说,于是便撒谎说中午和胡老师一起吃饭,想请胡老师帮他圆这个谎。胡老师就答应了。但后来男助教的女朋友对此很怀疑,于是那天下午就问男助教中午都吃了些什么,男助教就把吃的菜说了一遍。谁知过了两年之后,男助教的女朋友又向男助教问起那天中午和胡老师吃了什么菜,这下可把男助教给难住了,他自己都忘了有这回事了。男助教的女朋友很生气。
胡老师在课上解释,这个故事说明女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心很细,她可能拿以前事情的蛛丝马迹来试探你。然后胡老师笑着说,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为了避免说谎(当然是善意的谎言)之后遇到麻烦,可以编一个与前女友名字谐音的名字,用来提醒自己。
有些同学会说这门课是教谈恋爱的课,因为老师会讲男生怎么追求女生,情侣吵架之后怎么和好等等。在这门课上什么都可以说,老师也从来不怕在课上剖析自己。
■ 观点
恋爱教育开放程度仍有差距
●叶斌,注册督导师,上海林紫心理机构总督导
如果把“必要”理解为没有就不行的话,那么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是否“必要”很难说,因为在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学生的专业和地区差异都很大,有的人可能对恋爱很了解,有的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有的人可能知道的只是结论,有的人却可能知道一个现象的来龙去脉。但我觉得如果课讲得好的话,肯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为以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很少,有关异性关系的就更少了,即使讲到相关内容,讲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还有些人可能会说恋爱课教给学生一些恋爱技巧,会不会玷污爱情的纯洁。我认为对于恋爱来讲,情感和技巧都很重要,有时心到了,但没有技巧也会与人失之交臂。比如有的男孩被女孩拒绝后就退缩了,没有看出女孩只是矜持;而有的男孩被拒绝后却还是死缠烂打,其实那女孩对他根本不感兴趣,只能让人更加反感。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女孩的心理,不会察言观色。
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非常不足的,恋爱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恋爱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就会使很多学生只能从其他渠道去了解相关知识,有的得不到,有的得到的是错误的。目前,国内有关恋爱教育的问题争议比较大,很多高校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高校的恋爱教育到底能教到什么程度,是很值得注意的。从内容的开放程度上看,我们跟欧美国家的确有一定差距。
“只有爱情是不够的”
●Anna,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生活教育课教师
生活教育课程最早创立于匈牙利,后来在欧洲广泛开展。我们国家是2005年引进的,最初是演讲的形式,后来成为高校的公选课,现在北京已有多所高校开设。
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人生,按讲课顺序分为自我管理、理解自我、我跟他人的关系、我与异性的关系四个主题的内容。其中我与异性的关系主题包括爱、性、婚姻等内容。对于上这门课的学生来讲,最后这部分可能是最吸引他们的,但对老师来讲,这部分内容并不会过于突显。
据我了解,有些人选这门课只是因为它是双语教学,但也肯定有些人觉得这门课有很大帮助,至少能激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通过读小说、看电影,对爱情抱有一些美好的幻想,只看到爱情美好的部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意识到爱情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也希望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人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决定于智力激发、情感健康、身体健康、称心角色、社交效力和心灵之旅等方面,我们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在这些方面全面、平衡、健康发展的人。
英国恋爱教育采取多种策略克服焦虑与尴尬
2000年,英国颁布了“性与恋爱”教育国家标准。在该标准中,既明确了详尽的相关教育政策,也对学校中的性与恋爱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包括:第一,设立基本教学准则,例如对于私人问题可以回避,不强迫参与讨论,必须正确使用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等。这可以为性与恋爱教学创设安全的环境,避免令人尴尬的突发情景与问题。第二,使用远程技术,例如在线答疑、角色扮演、案例探究以及录像教学等。它可以避免尴尬情景并保护学生隐私,帮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讨论敏感话题,学习做出正确决定。第三, 确立合适问题的标准,学会处理突发问题,例如,如果问题过于私人化,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教学准则或者稍后个别解决;如果教师不能回答某些问题, 也应该坦诚相待,随后回答;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适合在整个班级回答,教师应在课后单独解答等。第四,鼓励学生讨论和参与项目学习。这能够有效地促进性与恋爱教学,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根据先前知识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实践各种技能、反馈所学知识、塑造未来行为等。第五,提供反馈。性与恋爱教学包括教师反馈、学生自我反馈以及同伴反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