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8-05-06
展开全部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
能和军事才能.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希望对你有帮助《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
能和军事才能.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希望对你有帮助《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8-05-07
展开全部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西晋。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主要内容:
天下情势;曹操莫可争锋,孙权拥有地利不可相图。
取荆州,益州;可谓根据一争天下。
执行策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主要内容:
天下情势;曹操莫可争锋,孙权拥有地利不可相图。
取荆州,益州;可谓根据一争天下。
执行策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