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真的学习态度的名人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合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1979年12月,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时,新华社记者访问了他,问他回国以后的计划和打算。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以下一段话:“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虽然年近古稀,但仍以此告诫自己。”他沉默片刻又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也可以说是我今后的打算吧。”
“一辈子从实以终”,这种精神实在令后人钦佩!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合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1979年12月,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时,新华社记者访问了他,问他回国以后的计划和打算。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以下一段话:“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虽然年近古稀,但仍以此告诫自己。”他沉默片刻又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也可以说是我今后的打算吧。”
“一辈子从实以终”,这种精神实在令后人钦佩!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