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课题研究
展开全部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勤于读书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陪伴着人的一生,而阅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我已经进行了一年,近期笔者从一下几点进行了小结:
一、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并动笔的习惯的习惯已经基本养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效益自然就高。
比如《乡下人家》一文,师提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的风景?哪一处最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在空白处写出来。”生通过细心研读,用“地点+景物”的格式归纳五字标题。为进一步品读重点段,领会乡下人家的美景做好了铺垫。对老师学生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授《长城》一文,我在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一生激动不已地回答:“我想引用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句话'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我想说,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都默默地、认真地记下了他说的话。我想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具体落实,而且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的习惯也逐步养成。
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老师要求学生读书时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如《荷花》一文,理解“挨挨挤挤”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词的本意,接着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并感情朗读这句话。荷叶的多以及荷花生机勃勃的情景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再如《搭石》一文中,为了理解什么是搭石,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绾”的意思“脱鞋挽裤”,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三、勤于读书的习惯基本养成
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要让学生的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好习惯。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早晨,午休起床,睡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也就成自然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不读书生活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正像陈寿所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那么学生的有序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头有尾。读书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好的书能将学生带到美丽的世界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从而启迪学生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质疑问难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如《秋天的雨》,在质疑问难过程中,一生提出“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很快有生回答:“因为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变得更加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一身棉”……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始,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圆明园被毁灭前是什么样的?”,接着学生带着困惑和不解深入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创新源于疑问。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勤于读书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陪伴着人的一生,而阅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我已经进行了一年,近期笔者从一下几点进行了小结:
一、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并动笔的习惯的习惯已经基本养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效益自然就高。
比如《乡下人家》一文,师提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的风景?哪一处最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在空白处写出来。”生通过细心研读,用“地点+景物”的格式归纳五字标题。为进一步品读重点段,领会乡下人家的美景做好了铺垫。对老师学生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授《长城》一文,我在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一生激动不已地回答:“我想引用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句话'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我想说,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都默默地、认真地记下了他说的话。我想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具体落实,而且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的习惯也逐步养成。
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老师要求学生读书时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如《荷花》一文,理解“挨挨挤挤”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词的本意,接着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并感情朗读这句话。荷叶的多以及荷花生机勃勃的情景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再如《搭石》一文中,为了理解什么是搭石,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绾”的意思“脱鞋挽裤”,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三、勤于读书的习惯基本养成
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要让学生的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好习惯。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早晨,午休起床,睡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也就成自然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不读书生活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正像陈寿所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那么学生的有序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头有尾。读书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好的书能将学生带到美丽的世界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从而启迪学生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质疑问难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如《秋天的雨》,在质疑问难过程中,一生提出“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很快有生回答:“因为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变得更加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一身棉”……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始,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圆明园被毁灭前是什么样的?”,接着学生带着困惑和不解深入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创新源于疑问。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