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其中,孔子是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
二是明确提出了政权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当人心不在统治者身上时,造反是合理的。比如说商汤诛桀、武王伐纣。
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另一面,特别重视和阐发“礼”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但是自宋代以后,因其思想与孟子不同而被理学家排除在儒家的正统之外。这种不同根本就在于对人性的看法。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子百家这个概念。什么是诸子百家呢?其实就是先秦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文化高峰时代。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纵横家、兵家等等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比如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兵家孙子、纵横家鬼谷子都是诸子百家学派的鼻祖或杰出代表。
虽然是诸子百家名字列在一起,但是它们分别属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比如孔子、老子、孙子是属于春秋时代,庄子和孟子是属于战国时代。他们都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
诸子百家起源于春秋末期,当时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题。但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传承关系。比如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法家的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源于道家,但是韩非子的老师却是儒家。虽然学派不同,但是学派之间既有争论,又有协作,相互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才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曾经向老子问过礼,可以说是老子的记名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他把儒家发扬光大了。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一部《道德经》就是一座知识宝库,诸子百家都可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庄子是道家的杰出代表,思想是出世的,如天马行空,无迹可寻。孙子是兵家的代表,虽然自成一家,但和儒家道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司马迁《史记》把老庄和韩非子的法家合为一传,可见道家和法家渊源更深。大家可以看一看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论先秦思想那篇文章,其中诸子百家与老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
人物。
其中,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
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
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
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
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
中两家的继承者。
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
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
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
(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
二是明确提出了政权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
当人心不在统治者身上时,造反是合理的。比
如说商汤诛桀、武王伐纣。
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另一面,特别重视和阐发“礼”对于人和<div class="dib hot-words pr" "=""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社会的意义。 但是自宋代以后,因其思想与孟子不同而被理学家(扬孟抑荀)排除在儒家的正统 之外。这种不同根本就在于对人性的看法。孟子言“性善”,即强调人有向善的可能 性,而人自身就要努力把握住这点可能性;荀子则认为“性恶”,人性本来是争、是 抢的,是需要后天的文明教化来使其向善,原来的“恶”也仅仅是被一层层地深深 包裹起来而已。这样的观点自然就会把注意力引向后天教化,而强调“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