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趣味性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017-04-1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时间变短,要在缩短了的时间内完成以往的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向课堂要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初中学生,甚至部分高中学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视。而且在很多农村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也不重视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学会是什么样子。所以,首先得让师生们都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自身包含了文科和理科,与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用,如天气预报,地震,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以上的两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是对他们自身很有用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去认识,去体会地理的价值和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二、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那么教师就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新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赞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和学。 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抓的越紧他越不肯学,他们就是不想屈服于教师的威严。所以只有师生关系变的民主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就会自愿去学习了。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首先得对地理感兴趣。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生们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二)、 教师必须得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等。地理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我们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有话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昏昏欲睡,课后再去背诵。这样没有活力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会对这样的课反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东西,而没有兴趣,这样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课堂效率就比较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借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词语琅琅上口,运用古诗文,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地球自转的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2、巧借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编成简洁明快的歌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记忆也较容易,再适当引用一些民谣、谚语、顺口溜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时可以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内陆地区温差大的特征,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可以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征,形象生动。在讲长江时,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段顺口溜告诉了我们长江的源头,干流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点,注入的海洋,这么多的知识点,用几句短短的话概括了,简明扼要,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易记忆。
3、借用谜语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猜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谜语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讲宇宙、天体、太阳等知识点时,可以用下面的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火”(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另外,在讲中国的城市时,也可以借用下面的谜语,“一路平安”(旅顺),“船出长江口”(上海),“拆信”(开封),“空中码头”(连云港),“全面整顿”(大理)等等。这些谜语本身就很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适当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4、穿插趣味故事,利用地理漫画教学
学生,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都有童心,都很好奇,大多喜欢听故事。如果教师整堂课讲故事,他们可高兴,可有兴趣了。但全堂讲故事也不实际,不过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这样可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1944年6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利用地中海深处的密度流,关闭发动机,借助洋流运动的水力,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则小故事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会对这个知识点产生兴趣。另外,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地理漫画来辅助教学,有一些热点环境问题,如植被的破坏,环境污染等,这类题材的漫画也不少,例如在讲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可以选用“小鸟的悲哀”这幅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看过这幅画,学生就可以了解到,由于滥砍乱伐森林,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严重恶化,使得生存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得以栖息的地方,所以小鸟恳求工人把它也带走。漫画很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也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是件稀罕事。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高中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宇宙空间、地球、太阳、银河系,全部显示在学生面前,加上动画效果,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可以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再比如说讲到初中聚落时,可以把世界,中国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课堂效率也就跟着提高。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留一些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外去调查研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让学生去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让他们去找出污染源,再让他们去想方法解决污染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去做了,他们就会感受到河流污染的严重性,就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心,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爱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有效掌握地理知识是很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知识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
1、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课本,所以学会读书就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和途径。这里的“读书”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每个字、词、句子读完,而是要真正掌握知识。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顺地理知识结构,搞清重点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通过不断地进行阅读指导,最后让学生自行编制学习提纲、自制图表、自行提出问题,并力求独立得出较完善的答案。
2、指导学生读图、用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会读图就是能够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地图、掌握地图的语言。比如说看到地形图就能知道这里是盆地,这里是高原等等。所谓用图,就是具备能够根据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说明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在地图上看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形时,便可说明其气候、河流、植被、农牧业、交通等大致情况。即能够把地图的各种惯用符号、颜色联系起来说明问题。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必须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只有掌握了这几个基本要素,才能看懂地图,这是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识记这些基础的内容。其次,要经常把地图拿出来用,有些学生上课从来不带地理图册,根本就看轻了地图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机会让学生来读图,例如,讲到某个城市或国家,让学生在图上指出来。尽量经常知道学生来分析地图。最后多做填图和分析地图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自绘地理图表。如: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人口增长折线图等。
3、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事实上地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时,可以联系我们当地的气候特征,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个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在讲到交通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从我们这里坐火车怎么去上海等等。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态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学习,会学了,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高效率,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做好引导者、促进者,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掌握知识,不是被动地区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掌握对其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初中学生,甚至部分高中学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视。而且在很多农村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也不重视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学会是什么样子。所以,首先得让师生们都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自身包含了文科和理科,与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用,如天气预报,地震,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以上的两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是对他们自身很有用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去认识,去体会地理的价值和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二、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那么教师就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新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赞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和学。 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抓的越紧他越不肯学,他们就是不想屈服于教师的威严。所以只有师生关系变的民主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就会自愿去学习了。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首先得对地理感兴趣。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生们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二)、 教师必须得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等。地理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我们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有话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昏昏欲睡,课后再去背诵。这样没有活力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会对这样的课反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东西,而没有兴趣,这样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课堂效率就比较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借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词语琅琅上口,运用古诗文,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地球自转的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2、巧借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编成简洁明快的歌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记忆也较容易,再适当引用一些民谣、谚语、顺口溜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时可以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内陆地区温差大的特征,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可以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征,形象生动。在讲长江时,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段顺口溜告诉了我们长江的源头,干流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点,注入的海洋,这么多的知识点,用几句短短的话概括了,简明扼要,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易记忆。
3、借用谜语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猜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谜语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讲宇宙、天体、太阳等知识点时,可以用下面的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火”(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另外,在讲中国的城市时,也可以借用下面的谜语,“一路平安”(旅顺),“船出长江口”(上海),“拆信”(开封),“空中码头”(连云港),“全面整顿”(大理)等等。这些谜语本身就很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适当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4、穿插趣味故事,利用地理漫画教学
学生,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都有童心,都很好奇,大多喜欢听故事。如果教师整堂课讲故事,他们可高兴,可有兴趣了。但全堂讲故事也不实际,不过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这样可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1944年6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利用地中海深处的密度流,关闭发动机,借助洋流运动的水力,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则小故事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会对这个知识点产生兴趣。另外,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地理漫画来辅助教学,有一些热点环境问题,如植被的破坏,环境污染等,这类题材的漫画也不少,例如在讲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可以选用“小鸟的悲哀”这幅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看过这幅画,学生就可以了解到,由于滥砍乱伐森林,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严重恶化,使得生存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得以栖息的地方,所以小鸟恳求工人把它也带走。漫画很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也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是件稀罕事。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高中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宇宙空间、地球、太阳、银河系,全部显示在学生面前,加上动画效果,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可以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再比如说讲到初中聚落时,可以把世界,中国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课堂效率也就跟着提高。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留一些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外去调查研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让学生去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让他们去找出污染源,再让他们去想方法解决污染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去做了,他们就会感受到河流污染的严重性,就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心,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爱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有效掌握地理知识是很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知识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
1、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课本,所以学会读书就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和途径。这里的“读书”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每个字、词、句子读完,而是要真正掌握知识。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顺地理知识结构,搞清重点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通过不断地进行阅读指导,最后让学生自行编制学习提纲、自制图表、自行提出问题,并力求独立得出较完善的答案。
2、指导学生读图、用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会读图就是能够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地图、掌握地图的语言。比如说看到地形图就能知道这里是盆地,这里是高原等等。所谓用图,就是具备能够根据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说明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在地图上看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形时,便可说明其气候、河流、植被、农牧业、交通等大致情况。即能够把地图的各种惯用符号、颜色联系起来说明问题。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必须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只有掌握了这几个基本要素,才能看懂地图,这是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识记这些基础的内容。其次,要经常把地图拿出来用,有些学生上课从来不带地理图册,根本就看轻了地图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机会让学生来读图,例如,讲到某个城市或国家,让学生在图上指出来。尽量经常知道学生来分析地图。最后多做填图和分析地图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自绘地理图表。如: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人口增长折线图等。
3、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事实上地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时,可以联系我们当地的气候特征,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个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在讲到交通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从我们这里坐火车怎么去上海等等。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态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学习,会学了,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高效率,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做好引导者、促进者,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掌握知识,不是被动地区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掌握对其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