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和白莲教有什么不同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教--摩尼教
唐代,摩尼教也都在长安设有寺院。
以下仅供参考
===============
明教源流考
又名明教。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上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一般的江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第一次是北宋未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中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大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便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金庸笔下的明教,先是被人称为“魔教”,因为他们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不免诡秘,江湖中人对其知之甚少,故视之为“魔”;因为他们的志向是在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首先是称雄江湖、对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自然与一般江湖有异,故被视之为“魔”;又因他们久受压抑,行事不免乖张,气氛不免神秘,与一般江湖格格不入,甚至多造杀孽、多有得罪,故被视之为“魔”;再加上朝廷和有些坏人从中挑唆、破坏;再加上教内高手如云,惹得江湖中人心中嫉妒(如峨眉灭绝师大使有此嫌疑)等等;他们的名声便完全被江湖中人传坏了。所以,明教随即遭到了江湖六大“名门正派”——少林、武当、峨眉、华山、昆仑、崆峒的围攻。到这时,明教总坛光明顶高手尽皆遭成昆暗算负伤,无力抵抗,面临毁灭之时,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明教的真面目。金庸在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当此之际,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大数己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明教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以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仗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
空智大师合十道:“善哉!善哉!”俞莲舟心道:“这几句经文,想是他魔教教众每当身死之前所诵的了。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当年创设明教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传到后世,反而变成了为非作歹的渊蔽。”
这样,金庸笔下的明教,既有明显的魔性,行为、信仰都与中原武林各大门派的华夏中心传统意识大为不同,在各派的围剿中不免出手狠辣,行事乖张诡秘,多造杀孽;同时他们也有明显的合理性,比如对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抗元的坚决性,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权利等。或者说,所谓“魔性”,只是因为个另!丧,乙病狂、处,乙积虑的人,才引起一 场江湖武林中的浩劫。在许多武侠小说里,这种“魔性”在 魔教里似乎代代相传,这其实也是片面的看法,张无忌作了明教教主,仍是性情中人;光明左、右使杨逍、范遥,岂不正意味着自由、逍遥?“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含义和倾向,这形成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的神秘教派的复杂性。
顺便再说到金庸所写明教的组织,也深受秘密教派的启发。总教中神的象征是一位圣,中土明教教首为教主,他必须学会独门心法乾坤大挪移,也只有他才可以学这套武功。协助教主的是光明左使杨逍、光明右使范遥,再往下是四大护教法王“紫白金青”: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青翼蝠王韦一笑;再下有五散人。总坛的武装为五行旗使率领的五行旗,各地有分坛。像这种组织形式,便跟八卦教等武场秘密教派很相似。
最后,我们说完了秘密教派的风雨历程,无论是文场或武场教门,还是明教一类的形式,宋代以来,秘密教派在中国农民中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固定于一处的,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散布各地的,形成了相互呼应纵横天下的格局。是江湖上的“立强于世”者。
秘密教派大多数被朝廷列为“邪教”;在老老实实的顺民心中,则是极其神秘的“魔教”;在所谓“名门正派”的眼里,他们是“外道”,因为他们要宣扬现在世界的苦难,要拯救众生,不免以武犯禁,不免人在江湖,于是有血火刀光,“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他们也曾有一番轰烈的抱:负,于是“每个人也自称英雄”。苍茫大地,演出着一幕幕惊心动魄而身不由己的江湖曲。
因为他们信念至深,走一步无怨无悔,死死生生,人在江湖,也曾潇洒自如。因为他们信念至深,凭一种是非黑白,刀光剑影,人在江湖,也曾侠义干云。魔那?神那?
人在江湖,又有谁能分得清?
白莲教,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南宋时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响不大。元朝时期,教内发生分歧,其中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统治。公元1351年(元顺帝11年),元朝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缔白莲教。清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朝镇压。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川楚教乱。
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指中国清朝中期爆发于四川、陕西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的事件。
乾隆末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中原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100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的川楚边境就食,白莲教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义,此事为清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义。三月初十,襄阳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义,成为各支白莲教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由于各支义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各个击破。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义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此后,清朝推行团练和坚壁清野战术,筑起大量寨堡,将村落百姓强行移居其中,又训练团练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义军粮草与兵源的来源。至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被全部镇压。
这次大规模的起义耗费了清朝大量军费和军力,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其四年全年收入,国库为之一空,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中国大百科全书》——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乾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的严重不安,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皆各率众起义。
二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三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两万四千,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唐代,摩尼教也都在长安设有寺院。
以下仅供参考
===============
明教源流考
又名明教。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上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一般的江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第一次是北宋未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中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大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便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金庸笔下的明教,先是被人称为“魔教”,因为他们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不免诡秘,江湖中人对其知之甚少,故视之为“魔”;因为他们的志向是在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首先是称雄江湖、对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自然与一般江湖有异,故被视之为“魔”;又因他们久受压抑,行事不免乖张,气氛不免神秘,与一般江湖格格不入,甚至多造杀孽、多有得罪,故被视之为“魔”;再加上朝廷和有些坏人从中挑唆、破坏;再加上教内高手如云,惹得江湖中人心中嫉妒(如峨眉灭绝师大使有此嫌疑)等等;他们的名声便完全被江湖中人传坏了。所以,明教随即遭到了江湖六大“名门正派”——少林、武当、峨眉、华山、昆仑、崆峒的围攻。到这时,明教总坛光明顶高手尽皆遭成昆暗算负伤,无力抵抗,面临毁灭之时,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明教的真面目。金庸在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当此之际,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大数己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明教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以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仗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
空智大师合十道:“善哉!善哉!”俞莲舟心道:“这几句经文,想是他魔教教众每当身死之前所诵的了。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当年创设明教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传到后世,反而变成了为非作歹的渊蔽。”
这样,金庸笔下的明教,既有明显的魔性,行为、信仰都与中原武林各大门派的华夏中心传统意识大为不同,在各派的围剿中不免出手狠辣,行事乖张诡秘,多造杀孽;同时他们也有明显的合理性,比如对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抗元的坚决性,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权利等。或者说,所谓“魔性”,只是因为个另!丧,乙病狂、处,乙积虑的人,才引起一 场江湖武林中的浩劫。在许多武侠小说里,这种“魔性”在 魔教里似乎代代相传,这其实也是片面的看法,张无忌作了明教教主,仍是性情中人;光明左、右使杨逍、范遥,岂不正意味着自由、逍遥?“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含义和倾向,这形成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的神秘教派的复杂性。
顺便再说到金庸所写明教的组织,也深受秘密教派的启发。总教中神的象征是一位圣,中土明教教首为教主,他必须学会独门心法乾坤大挪移,也只有他才可以学这套武功。协助教主的是光明左使杨逍、光明右使范遥,再往下是四大护教法王“紫白金青”: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青翼蝠王韦一笑;再下有五散人。总坛的武装为五行旗使率领的五行旗,各地有分坛。像这种组织形式,便跟八卦教等武场秘密教派很相似。
最后,我们说完了秘密教派的风雨历程,无论是文场或武场教门,还是明教一类的形式,宋代以来,秘密教派在中国农民中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固定于一处的,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散布各地的,形成了相互呼应纵横天下的格局。是江湖上的“立强于世”者。
秘密教派大多数被朝廷列为“邪教”;在老老实实的顺民心中,则是极其神秘的“魔教”;在所谓“名门正派”的眼里,他们是“外道”,因为他们要宣扬现在世界的苦难,要拯救众生,不免以武犯禁,不免人在江湖,于是有血火刀光,“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他们也曾有一番轰烈的抱:负,于是“每个人也自称英雄”。苍茫大地,演出着一幕幕惊心动魄而身不由己的江湖曲。
因为他们信念至深,走一步无怨无悔,死死生生,人在江湖,也曾潇洒自如。因为他们信念至深,凭一种是非黑白,刀光剑影,人在江湖,也曾侠义干云。魔那?神那?
人在江湖,又有谁能分得清?
白莲教,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南宋时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响不大。元朝时期,教内发生分歧,其中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统治。公元1351年(元顺帝11年),元朝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缔白莲教。清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朝镇压。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川楚教乱。
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指中国清朝中期爆发于四川、陕西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的事件。
乾隆末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中原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100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的川楚边境就食,白莲教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义,此事为清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义。三月初十,襄阳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义,成为各支白莲教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由于各支义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各个击破。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义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此后,清朝推行团练和坚壁清野战术,筑起大量寨堡,将村落百姓强行移居其中,又训练团练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义军粮草与兵源的来源。至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被全部镇压。
这次大规模的起义耗费了清朝大量军费和军力,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其四年全年收入,国库为之一空,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中国大百科全书》——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乾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的严重不安,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皆各率众起义。
二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三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两万四千,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展开全部
明教是缘于波斯,流传到中国,被用与作为农民起义时笼络人心的根据,最著名的当然是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当时有两个教派,一个叫墨尼教,一个叫明会,他们都拜弥勒佛,教义也大致相似,所以两家的教主韩山童和彭莹玉叫商量合二为一,改名明教,起义反元。韩山童和弟子刘福通利用元朝修筑黄河河道的时候,散布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在河道里埋上石人,挖掘出来之后乘机煽动起义。在被官兵围剿突围的时候,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主,势力日益扩大。彭莹玉则立徐寿辉为主起义,两军互相呼应,影响极大,震动朝野。各地豪杰也纷纷响应,其中就有郭子兴。朱元璋投奔郭之后,屡立战功,郭对其颇为赏识,将其义女马氏许之为妻。郭死后,朱元璋继任,由于有徐达、常遇春、刘基、朱启等人相助,实力扩张很快,而且元政府只注意两只力量大的起义军,忽略了他,使其坐大。最后刘福通在被元军攻打紧急之时,朱元璋领军救援,当时朱元璋被分王,就在应天府,是韩、刘的部下,他在接韩林儿的途中将其淹死在长江里,最后称帝,建立明王朝!
其他比较著名就是北宋的方腊起义,至于水浒对方腊的贬低大概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白莲教和道教一样,是纯粹的中国宗教,具体的教义和信仰我不太清楚。白莲教起义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涉及10余省份,让朝廷大为震怒,费时数年才剿灭,那应该是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其他比较著名就是北宋的方腊起义,至于水浒对方腊的贬低大概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白莲教和道教一样,是纯粹的中国宗教,具体的教义和信仰我不太清楚。白莲教起义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涉及10余省份,让朝廷大为震怒,费时数年才剿灭,那应该是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