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2017-04-18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200万
展开全部
绝大多数的学生误认为:学好历史只要会背书就行了。所以,学习历史的一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这样的结果,不但扼杀了很多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应有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史实运用能力等。直接的结果就是,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遇到大量史料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乱答一气,完全把所学知识抛之脑后,成绩结果可想而知。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就可以发现,题目越来越灵活,直接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题目(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文字题)要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史料,进行分析,解答。
那么造成学生在史料分析这一环节上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做弥补?
一、原因
1、传统课堂教学对史料运用的忽略
旧教材课本教材的编排,大部分是按照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影响、评价的编年体顺序进行编排。每节课都有相应的一两段材料来对课本史实进行补充说明与扩展。但,这对浩瀚的历史史料大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进行史料的补充,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史料会少之又少。课堂之外,大部分学生又只习惯于背课上现成的历史结论和历史史实。所以,一遇到考试,往往难以将所学的知识与提供的历史史料进行挂钩。
2、学生课后作业落实不够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作业的态度是:钩钩选择题,看看问答题。遇到老师要检查了,就抄抄问答题。对问答题中出现的史料很少有认真阅读并做出解答再对照答案进行分析的。时间一长,真正到了考试,学生看到材料往往一眼扫过就开始下笔答题。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下笔万言,离题万里。
3、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因为平时接触的史料少,真正训练的时间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习惯:畏惧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开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这次初三第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史料题,材料有一定难度,但答案很简单,只要从材料中认真阅读,提炼归纳出来就可以。但,结果是,部分学生史料看都没看,纯粹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不对题,更有小部分同学完全空白。试后问为什么,学生答:材料看不懂,所以肯定不会做。
4、学生没有掌握一些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对于史料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利用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还相对欠缺。比如,审题不清。还没有读清楚题目要求和材料就匆匆作答,这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这次考试中的材料28题中的第1问,题目要求是回答西汉的史实,结果很多学生从西汉一直答到唐朝。此外,对材料题的基本题型,及相应的解答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
二、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1、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补充史料
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补充一定的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尤其是对一些重难点,尽量通过史料,让学生分析,然后归纳,做出结论。这样不但能加深理解,而且,因为是通过分析得出的观点,那么一些需要记忆的史实就很容易掌握了。
比如: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有关对老子、孔子及百家争鸣的各派思想掌握,必须通过补充相应的史料让学生来理解各派思想的核心,特点,应该怎样来区分。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有关这些思想家其他的史料的时候,才能够准确的根据其思想的特点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2、落实作业。
指导学生利用好手中的资料。认真完成作业,从作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并将材料的相关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题目进行分析解答。
3、多进行相关材料的训练和心理的指导,让学生不再害怕史料。
4、指导学生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史料题的设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如这次初三考试28题第一问,30题第四问,问题的答案全部来自材料中。
第二类,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要灵活运用平时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去解答。
第三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要求考生以史为鉴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
回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知识的迁移,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并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其次,要采取科学的解析方法。
史料题分析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认真阅读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而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至于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泛读即整体阅读。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内容。阅读的过程中,划出中心句或关键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阅读是针对文后的题目,有选择地阅读,是精读。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的隐性联系。
史料后的题目做完后,进行第三遍阅读。这次仍是通读史料,检查一下有没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内容,有没有疏漏的地方。这一次阅读是拾遗补阙。
二、仔细审题
教会学生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审题。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理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有理解清楚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回答,不至于答非所问。
仔细审题,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如时间、背景、措施、意义等去理解,还要注意有没有字数的限制,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遇到评价某人或某物,必须客观。一般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评述。另外有些题目的回答,还要考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深层次、多角度、实质性地分析。
三、准确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当然,影响史料分析能力的因素有许多。要想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也不是三两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时。平常要多做一些史料分析题的训练,熟能生巧。另外,还有待于语文阅读水平、辨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有效的训练,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还是大有希望的。最关键的是,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落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