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里仁篇》
原文选段: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释义: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扩展资料
这一章之所以说害怕是因为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孔子认为父母之言行也可能有不当之处,也会有过失。子女决非一味听从,而是婉言规劝,如果父母不从,待父母心平气和,再相机劝谏。
本篇中,孔子把义、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规定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
从求仁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已蕴涵着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里仁篇》第21章。
原文节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扩展资料:
此章强调“孝”,重视发自内心的“孝”,阐述了年龄与孝之间的关系,说孝子因父母的长寿既开心又忧虑。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孔子提倡的孝,并不是绝对服从父母。
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会加持,赐予他悉地。否则,对父母都不孝顺,有些上师有点害怕:“他对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会不会有一天对我也是这样?”所以不敢接近他。
现在的教育体系,我始终认为,缺少感恩或者孝顺的理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漠不关心、置之度外。
我看到一本书里说,人们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种种行为非常过分。父母一辈子呕心沥血抚育他,结果他长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样对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里仁篇》第21章。
原文节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扩展资料
此章强调“孝”,重视发自内心的“孝”,阐述了年龄与孝之间的关系,说孝子因父母的长寿既开心又忧虑。
孝敬父母是儿女天经地义的职责。越是父母年岁渐高,越要时刻把父母记于心上,常回家陪伴,多言及身心,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幸福晚年。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处:《论语·里仁篇》——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里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里仁篇》第21章。原文节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扩展资料:
解读:
此章强调“孝”,重视发自内心的“孝”,阐述了年龄与孝之间的关系,说孝子因父母的长寿既开心又忧虑。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孔子提倡的孝,并不是绝对服从父母。
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有这样一段: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意思是说: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
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
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
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可见孔子提倡的孝也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