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捧道教还是诋毁道教
《封神演义》写作出发于道教的道统,以道教为尊。讨论《封神演义》离不开《西游记》。虽然这两部小说并非是针对对方负气而作,但里面的内容其实等于是道教和佛教两方互相诋毁贬低,虽然封神演义中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同一家的说法,但是西游记里也有“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唯道独称尊”的自负,这个道和尊都是佛教和道教自说其说,自圆其说,至于谁能代表正统,则根本分不出高下,在这两本神话大著作里这一点体现的极明显。
1 《封神演义》的创作时代背景
明朝中叶是个民间运动的大发展时期,不知道何时,在中国人的观念之中,放眼所至,任何一个地方,山川河流天地风雷所及,都有神仙的存在,上至三十三重天,下至土地村庄,《封神演义》的作用就是对这些神仙起到一个实名认证的作用,将天下三百六十五个正神一一列名在册,犹如佛家具体到五百罗汉的每一个名字一样,在《封神演义》中,本来松散的模糊不清的神仙谱系,开始变得严密而规整,职司分明,就连厕所五脏都有紫姑神和五脏神把守。
明朝是一个极为世俗化的时代,其神怪体系高度世俗化,甚至鬼怪妖魔皆可为神,从宋朝的戏剧小说中,尚且看不到一个大致的神仙谱系,虽然有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帮忙,但是后来作为道教的第一尊神玉皇大帝的地位在当时还是极其低微,尚且处于超级天神三清之下的四御,与勾陈大帝紫薇大帝后土大帝并列,并不见其地位之高。
2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在民间的影响。
《封神演义》的影响巨大,在民间的影响更远远超过《西游记》,所谓土地庙所谓盖房时候的梁上的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等,如果说观音菩萨是《西游记》塑造的最成功的世俗的佛教神仙,那么《封神演义》所能塑造的神怪神仙体系规模和气魄则远远超过文人气甚为浓厚的《西游记》,且这个体系的神仙驳杂宏大,居然将上古神祗和菩萨天王这些佛教的神仙也拉入其间,总之是无所不包。
3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各自立场:
封神演义是明朝人所编撰,原型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和西游记都属于对于前代戏曲典故传说的整理编撰,应该说,在明朝为数众多的神魔小说里,可以与西游记并列并称一争高下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可以排在第一位,不过这部小说其过于多的说教和所谓拟定的有道伐无道的正统以及女人是祸水狐狸精的说法,还有就是动不动就来个大言炎炎的檄文和故作高深莫测气势很大但是逻辑混乱不堪的八股祭文,卫道的文体减淡了本身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故虽然在神仙体系的塑造上极为成功,但是在文学影响和文学价值上,比西游记颇有不如。
《封神演义》写作出发于道教的道统,以道教为尊,将主角姜子牙塑造成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奇谋妙计用兵如神的另一个诸葛亮,只不过这个诸葛亮最后天命所归,终于一统天下,击败无道的商纣,而后来的诸葛亮却生不逢时赍志而没而已,西游记生发于佛教,对佛教多所褒扬,对道教多有贬低,两者相映成趣,甚至这种比较也有时候也会让人眼花缭乱。
西游记中将道教的最高所在天庭里的神仙贬低的都是昏聩无能,如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这两位极有代表性的道教超级大神,一个昏庸无能,调度无方,用人不得法,把无数威名赫赫法力无边的天神和几十万天兵调教的居然捉拿不住一个人间修炼成妖魔的妖猴,除了胆小容让又不敢放权给这只无法无天的妖猴,却又因本身的外强中干借着太白金星的体念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伪善言语顺坡下驴,坐实了猴子狂妄自大想出来的的齐天大圣的虚名,用安抚诏安的手段要其安静凝神,但是对于其管束却一筹莫展,恐吓威逼终于不成,弄得只好钻桌子底,最后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搬来如来佛这样的类似强大的美帝外援剿除内患。
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事实证明,五百年后,甚至所谓的太上老君这一干这些手下的一个坐骑,宠物,仆人童子都可以将这只猴子收拾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位所谓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的治理天庭的本事了。
而太上老君这个本来是三清之首的超级天神居然堕落成了一个修仙炼丹的水火老道,且隐瞒自身实力,全不为天庭着想,本来区区一个葫芦,一条丝绦,一只穿牛鼻的铁环都能将猴子制的服服帖帖,可是偏偏这老头守着山珍海味却让全家饿肚皮,怀抱利器却看着天庭被打被欺负,让野猴子搅乱天庭,不肯拿出真本领教训猴子,由此可见天庭的这些神仙为了公家的事的有多么不卖力气,多么不能因公忘私。
封神演义上佛教中地位超级的燃灯道人(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过去佛),拘留孙(拘留孙佛,七佛之一,地位与释迦牟尼佛相当),慈航道人(观音菩萨),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都成为元始天尊的门下弟子,道教自高其高,甚至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也位列元始天尊的门墙,这种对于道教地位的拔高当然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起的最大的作用恐怕是对于道教神仙等级体系的划分,即:第一等为仙,第二等为神,第三等为人 。
附《封神演义》简介。
《封神演义》是明代许仲琳(一说道士陆西星)所著的神魔小说。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昆仑山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仙岛通天教主为代表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封神演义》又名《 封神榜》,全书共一百回。 《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 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斗争,支持武王的为 阐教,帮助纣王的为 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最后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向人们诉说上古的民族之战—商周战争。它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文化现象,不是某个文人独立完成,而是属于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它由平话到写定再到以鼓词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这个意义上,它具有史诗的性质。《封神演义》将武王伐纣这一查诸史典的重大历史事件神话化,借此重塑上古诸神的形象,恢复神话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祗谱系,使历来杂乱无章的神仙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上层为仙道,中层为神道,下层为人道。可以这么说,《封神演义》是在文化反刍的背景下,诞生于人类成年期的神话史诗。
作者简介
陆西星(1520-1606,一说1520-1601),字长庚,号 潜虚子,又号 方壶外史,扬州府兴化(江苏泰州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
许仲琳(约1560—约1630),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明朝小说家。
学术界对《封神演义》的作者有较大争议。以陆西星说与许仲琳说为多。但因许仲琳本人生平史料极少,难以考究。而书中宗旨又与陆西星的身份相符合。所以陆西星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