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我来答
Casbah之歌
推荐于2019-09-14 · TA获得超过27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9
采纳率:84%
帮助的人:76.2万
展开全部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是典型的战略失败引发战术失败,最终导致局面崩溃。
首先,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就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初的战略目的是牵制性战役。当时的主要战略目标是A集团军的高加索方向,目的是切断苏联的石油供给线,打击苏联的战略动员能力。而B集团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仅仅是为了掩护A集团军的侧翼,即牵制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但是随着战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政治考量被参杂其中,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被之前的一系列胜利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能够同时拿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既切断苏联的石油线,又攻占苏联的重工业命脉。最终导致斯大林格勒战役由原计划的牵制战,演变成了后来的攻陷战。
战略目标一旦转变,战术方案就必须大改。原本只需要将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牵制住就行了,现在成了要全歼苏军。全歼守军的唯一方法就是包围战,但是斯大林格勒根本不具备包围战的条件:因为斯大林格勒是一个长方型布局,旁边就是伏尔加河,苏军的补给可以通过伏尔加河源源不断地进入战场。而德军作为攻方,根本没有能力彻底切断苏军的补给线,除非在伏尔加河上布置广泛而漫长的防守线。但是一旦这么做,就会发生攻守转换,将军力不足的劣势彻底暴露给苏军,也就丧失了战役的主动权。最终,苏军借助伏尔加河,将斯大林格勒的歼灭战,硬生生地扭转为补给战、消耗战。
这是德军最害怕的,因为德军的胜利,依赖的是闪电战:通过傲视全球的机械化能力,迅速纵深穿插,对守军进行分割包围;再通过恐怖的火力支援能力,对敌军进行大规模杀伤;最终借助优秀的步兵班排战术,在点上突破敌军的防线,迅速进行小范围纵深穿插,搅乱守军的防御布局,为全线突破制造雪球效应。在这种犬牙交错的巷战中,德国赖以为傲的装甲部队、火炮支援和班排战术根本施展不开。其次,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型国家,而斯大林格勒又深处敌境,德军根本没有打补给战和消耗战的本钱。
此外,纵观二战德国,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防守战指导思想,甚至可以说,德军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需要防守。而事实证明,被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城市要塞战略,也没能拯救德军,其根源就在于,这种战术对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但是德军唯一的补给手段——空投补给最终也难以为继。德军真正赖以为生的手段,就是机动能力,依赖强大的机动能力不断地进攻进攻在进攻。一旦转攻为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
随着消耗战的进行,德军终于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转攻为守。然而此时希特勒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严禁德军撤退,要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苏军在防守时拥有的优势,是德军根本不具备的,这条命令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借助伏尔加河的运输,以六个集团军的兵力成功地组建了针对德军的大包围圈。
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无悬念。恐怕唯一让德军庆幸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对上百万苏军的牵制,客观上给A集团军撤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当曼斯坦因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奇袭近乎成功打通斯大林格勒南部逃生通道时,早已被希特勒搞得心灰意冷的保卢斯竟然以未接到命令为由,拒绝突围撤退。最终,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残存的十万人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彻底落下帷幕。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败。但是如此沉痛的代价,只能归过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在战术安排上的连番错误。可以说,战略和战术的双重错误,注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